
(1).互相沿袭。 宋 司马光 《序赙礼》:“有因丧纳妇者,相习为常,恬不知怪。” 明 宋濂 《六经论》:“所以高者涉於虚远而不返,卑者安於浅陋而不辞,上下相习,如出一辙,可胜嘆哉。”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 东坡公 虽一时出之戏謔,难言大公,亦以见当时相习宴乐者多。”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当是时,史籍较略,民无谱谍,仍世相习,则人人自谓出于帝子, 稷 契 之托 高辛 是也。”
(2).互相熟悉。《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听了多遍,渐渐相习。”《老残游记》第九回:“山上人与虎相习,寻常人固避虎,虎也避人,故伤害人也不是常有的事,不必怕他。” ********* 《革命原起》:“予一见则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
“相习”是一个中文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互相沿袭:指某种行为或习惯在群体中代代相传,形成固定模式。例如:
宋·司马光提到“因丧纳妇,相习为常”,批评当时丧期婚嫁的陋习。 明·宋濂《六经论》中描述“上下相习,如出一辙”,暗指社会风气的僵化。
互相熟悉:表示长期相处后产生的默契或适应性。例如:
《老残游记》中记载“山上人与虎相习”,描述人与虎的共存状态。 孙中山《革命原起》提到与友人“相习谈革命”,体现志同道合的熟悉感。
不同权威来源对“相习”的释义各有侧重,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义。
相习(xiāng xí)是一个成语,意为互相学习、互相教导。指人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相习是一个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相"为部首,"习"为字义。"相"的拆分部首是"木",笔画数为4;"习"的拆分部首是"⺆",笔画数为3。
《相习》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经之者数月,相与习长技以拒敌。”
在繁体中,相习的写法为 "相習"。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相习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相字少了右边的一横,习字中的下横是竖行的,上部则为两个点。尽管字形不同,但意义相同。
1.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相习,共同进步。
2. 同事之间互相相习,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相互学习、相互教导、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相互学习、互学互教、相互进步、共同进步
相互竞争、分庭抗礼、互相攀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