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唐 许浑 《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 綃 ”。《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纚笄宵衣,立于房中,南面。” 郑玄 注:“宵,綺属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妇人助祭者同服也。”
宵衣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释义与基本义项
“宵”指夜晚,“衣”为动词“穿衣”或名词“衣物”。组合后,“宵衣”原指“天未亮时穿衣起身”,后引申为形容勤于政务。《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官员夙兴夜寐处理公务的状态。
典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汉代郑玄笺注“宵夜行,谓诸妾肃肃然夜行,或早或夜,在于君所”,暗含“夜以继日”的勤勉之意。《后汉书·皇后纪》中“宵旰忧勤”的表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意象。
历史语境中的象征意义
在封建社会中,“宵衣”常与“旰食”(晚食)连用,构成成语“宵衣旰食”,成为帝王勤政的典型表述。如《旧唐书·刘蕡传》载:“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此用法被历代史书沿用,强化了其政治伦理色彩。
文学修辞中的扩展
唐代诗人李贺在《感讽五首》中写道:“宵衣肝食望升平”,此处借“宵衣”表达对清明政治的期待。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亦以“宵衣听政”评价宋太祖勤政之举,体现了该词在文学批评中的延续性。
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保留了其古义,标注为书面语用法。在历史题材创作中,“宵衣”仍作为刻画人物勤勉性格的典型语汇,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古代官僚制度时,多次援引该词佐证论点。
参考资料:
“宵衣”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含义:指天未亮就穿衣起身,旧时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务。
文化背景:常与“旰食”连用为成语“宵衣旰食”,表示废寝忘食地操劳国事。
部分文献(如)提及“虚有其表”的比喻义,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
建议需要深入考证时,可参考《仪礼》《旧唐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败种跋来报往背义忘恩鄙况程糜瞋盼除法淳至寸步难行到敢惰倪法语分涂扶竹蛤精疾骨贝雇脚过此而往国富兵强后案哗衆取宠贱息九宸举按空心汤团谰词兰阇捩眼鲡鯣笼鞋鸾毂録遗美誉民窑迷性谟谋目捷南榻跑账谦尊而光清奇秋皛人平瑞禽色标食鹿糕十字路口手无缚鸡之力蜀襭袍送元寳滔天大祸特异条白通庄望养违时屋漏雨虾鬣香衖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