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假涂 ”。亦作“ 假途 ”。借路。《公羊传·僖公四年》:“ 桓公 假涂於 陈 而伐 楚 。”《战国策·赵策三》:“将之 薛 ,假涂於 邹 。”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途”。 汉 牟融 《理惑论》:“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 零陵 、 桂阳 ,假涂於通路,何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贡生 道:‘赴京廷试,假途贵省,特来一覲台光。’”参见“ 假道 ”。
见“ 假涂 ”。
“假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意为“借路”,即通过某地时需要借用他人的道路通行。其异体形式包括“假涂”“假途”,三者含义相同。
古籍出处
用法特点
多用于军事或外交场景,强调临时性借用路径。例如汉代牟融《理惑论》中提到通过“假涂”实现战略目的。
相关词语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文言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其简化形式“假途”偶见于成语或书面表达。
注意:部分网页(如-10)提及的“伪涂”为另一词汇,意为“邪道”或“伪善”,与“假涂”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
《假涂》是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掩饰真相、伪装事实的行为”。
《假涂》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和水字旁,部首分别为“亻”和“水”。
根据《康熙字典》的查询结果,假涂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假涂》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具体的来源和出处未能确切查证。
《假涂》的繁体字为「假塗」。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假涂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1. 他的表情虽然平静,但实际上是在假涂自己的紧张心情。
2. 这个政府总是用假涂的方式来掩盖自身的腐败问题。
假装、涂抹、涂改
伪装、掩饰、假扮
揭露、真相、坦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