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名。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李汧公 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纳琴,用蜗壳为徽,其间三面尤絶异。通谓之响泉、韵磬,絃一上可十年不断。”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汧公 镇 宣武 ,好琴、书。自造琴,取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所蓄二琴殊絶,其名‘响泉’、‘韵磬’者也。” 宋 苏轼 《破琴》诗叙:“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絃。此生若遇 邢和璞 ,方信 秦 筝是响泉。”
“响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地理名称
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一处自然景观。该泉因声音震动会引发泉水喷涌而得名,如拍手或呼喊时泉水会形成水柱,具有声控特性。
二、古琴名称
唐代李汧公(李勉)所制的名琴,与“韵磬”并称。其特点包括:
三、比喻用法(较少见)
个别资料将其引申为成语,形容声音洪亮如泉涌,多用于赞美歌声、演讲等。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
建议:在文学或历史类文本中遇到该词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优先考虑地理实体或古琴的经典释义。
《响泉》是一个名词词组,指的是一种泉水喷涌时发出的声响。
《响泉》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水,分别代表着发声和水流。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响泉》一词的来源不确切,但据说与古代传说中的泉神有关,泉神可以使泉水喷涌并发出声响。
《响泉》的繁体字写作「響泉」。
在古时候,「响泉」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差异,但基本保持不变。
1. 游人们聚集在山脚下,聆听着响泉的欢乐声音。
2. 清晨,我去响泉旁散步,欣赏着泉水欢快的流动声。
组词:响声、水泉、泉水。
近义词:喷泉、涌泉。
反义词:寂静的泉水、无声的水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