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忍死的意思、忍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忍死的解释

谓临终不肯绝气,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从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宣王 顿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 爽 辅此。” 唐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传保扃鐍。” 唐 李商隐 《代仆射濮阳公遗表》:“灶乏传薪之火,餘焰几何?隙无留影之驹,残光即尽。叩心恋闕,忍死封章。”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忍死是古汉语中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为强忍垂死之苦,暂留性命以完成未竟之事。该词承载着强烈的生命意志与情感寄托,多见于史书、诗词等文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情感内核

指濒死之人以极大意志力忍受肉体痛苦,延缓死亡时刻。这种"忍"并非单纯承受,而是为实现临终心愿(如诀别亲人、嘱托要事)的主动坚持。典型用例如《三国志·华佗传》载军吏李成"忍病十岁"求治,裴松之注引《佗别传》更明确描述病者"忍死"待佗救治。唐代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虽未直用"忍死",但"牵衣顿足拦道哭"的诀别场景正暗合百姓"忍死"送亲的悲怆。

二、语义演变与文学表达

宋元后词义扩展,既可指临终挣扎(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隐含忍死待捷之志),亦引申为对苦难的坚韧承受。清代黄宗羲《万里寻兄记》载兄弟诀别时"忍死须臾",突显亲情支撑下的生命顽强。《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双义项:①谓临终不肯绝气;②忍受死别之痛,印证其情感复合性。

三、现代认知与语用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忍死"作为文言残留词,多出现于历史文本解读或仿古修辞。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列词条,但通过"忍"的"忍耐、忍受"义项与"死"的构词逻辑,仍可推导其语义结构。语言学者指出该类词汇的存续,体现了汉语对"生命尊严"概念的历时性表达(参见王力《古代汉语》语法篇)。


主要参考文献:

  1.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杜甫《兵车行》,《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
  3. 黄宗羲《万里寻兄记》,《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4.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忍死”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归纳如下:

词义解释

  1. 字面含义
    指人在临终前强忍不死,或因有所期待而坚持最后一口气,或在死前勉力完成某事。该词常带有悲壮、决绝的情感色彩。

  2. 语境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形容人物在弥留之际的坚韧或对未竟之事的执着。例如:

    • 谭嗣同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出自)
    • 《三国志》裴松之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出自)
  3. 历史与文学背景
    多见于古代文献或诗词,如唐代卢纶、李商隐的诗作中均有使用,强调人物在生死关头的不屈意志。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作为历史词汇或文学修辞。其近义表达可包括“弥留坚守”“临终勉力”等,但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及诗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爱娇鼇头独占白银保中薜萝子冰斯不好惹剿说黐擌辏遇道键禅关丰肌秀骨咈谏告饶贵侠镐洛黑胶绸横帐恨怨禾莠红壤华侈驩说贾楚蛟患激变寄怀驹掇列馆绿云骂架没张志冥翼磨礲淬励纽结俳长炮宰辟说破柱求奸牵萦穷峡丘坂湫水染人蚺蛇藤入转纱帽生山坡地使人霜艳説话人朔塞俗谚苏中郎泰初骰儿腿花蜕委脱胶无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