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诸侯 郑伯 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 潁考叔 取 郑伯 之旗蝥弧以先登, 子都 自下射之,颠。” 孔颖达 疏:“《周礼》诸侯建旂,孤卿建旜。而《左传》 郑 有蝥孤, 齐 有灵姑鉟,皆诸侯之旗也……其名当时为之,其义不可知也。”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燕尾绣蝥弧。”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公等世居中国,孰非上帝子女,倘能奉天诛妖,执蝥弧以先登,戒 防风 之后至;在世英雄无比,在天荣耀无疆。”
“蝥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
指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伯的旗名,后演变为军旗的代称。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颍考叔曾举郑伯的“蝥弧”旗率先登城,后被子都射杀。
延伸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如唐诗),“蝥弧”常借指军队或战场上的旗帜。例如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中的名句:“鷲翎金僕姑,燕尾绣蝥弧”,用“蝥弧”象征军旗的威严。
“蝥弧”是兼具历史与文学色彩的词汇,最初为特定诸侯旗名,后泛化为军旗代称,并衍生出争功夺权的典故。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及唐代边塞诗相关文献。
《蝥弧》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意指蜈蚣勾弧弓弦,用来形容蜈蚣的爪牙恶劣凶猛的样子。
《蝥弧》的拆分部首是虫字底部的虍部,共有10个笔画。
《蝥弧》一词最早见于《东京梦华录》中的一篇章节,形容了一位名叫黄鸿的勇将的形象,后来逐渐广为流传。
《蝥弧》的繁体字不仅保留了原字形,还增加了一点额外的花纹和线条装饰,显示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感。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虫字的形状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以虍部为底,笔画数目与现代相同。
1. 他的拳头犹如蝥弧一般凶猛无比。
2. 那匹蝎子爬过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蝥弧般的凶恶。
蝥弧线、蝥弧稍、蝥弧图、蝥弧状
蜈蚣爪牙、虺虎爪
柔弱无力、和顺安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