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诐的意思、险诐的详细解释
险诐的解释
亦作“ 险陂 ”。阴险邪僻。《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 孔颖达 疏:“险詖者,情实不正、誉恶为善之辞也。”《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杨倞 注:“陂与詖同。” 宋 苏轼 《送杨奉礼》诗:“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体备二《南》之德,无险詖私謁之心,故能咏歌四始之风,有温柔敦厚之教。”
词语分解
- 险的解释 险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灾难:危险。风险。冒险。探险。保险。铤而走险。 可能发生灾难的:险象。险情。险境。险峰。险恶。 要隘,不易通过的地方:险隘。险厄。险固。天险。 存心狠毒:险毒。阴险。 几乎,
- 诐的解释 诐 (詖) ì 偏颇,邪僻:诐行。诐辞。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险诐(xiǎn b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和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险”本义为地势不平,引申为阴险、邪恶;“诐”读作bì,《说文解字》释为“辩论也”,段玉裁注“凡偏诐、诐淫,皆其引申之义”,指言论偏颇不正。二字组合后,“险诐”特指阴险邪僻的言行,尤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如《诗经·周南·卷耳序》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
二、文献用例特征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汉代典籍,常描述政治领域的道德批判,例如:
- 《汉书·叙传》以“险诐”形容奸佞之人:“(石)显险诐贵幸。”
- 《后汉书·皇后纪》用“险诐”指后妃干政之弊:“孝仁后险诐多谋。”
三、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21: 第12册第345页(“险诐”词条)
-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M]. 中华书局, 2015: 第1662页(“诐”字释义)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卷三上(“诐”部注解)
此释义综合古代字书、经典注疏及现代权威辞书,符合汉语词汇研究的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险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ǎn b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词义
- 核心含义:指“阴险邪僻”,多用于形容人品卑劣、狡诈不正之人。
- 字形结构:“险”本义与地势险峻相关,引申为“狠毒、邪恶”(如“险毒”“险谲”);“诐”通“陂”,意为偏颇、邪僻,二者组合强调心术不正。
2.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 该词多见于史书,如《宋史》中常以“险诐之徒”描述奸佞之辈,反映宋代政治环境中此类人物较多。
- 例句:“险诐巧诈”指用阴险手段欺骗他人。
3.近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险诈、险谲、阴险。
- 关联词:
- 险盭(xiǎn lì):险诈乖张,强调行为暴戾;
- 险迍(xiǎn zhūn):指处境艰难或遭遇困厄。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评述,如:“此人行事险诐,不可深交。”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在分析古典文献或历史人物时仍具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险”字的其他引申义(如危险、要隘等),可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暴明被缁壁蟢不啻天渊禅机池鱼之祸处姊单线铁路冬珑都夷香蠹弊儿啼帖放口非世風湖子分毫不值供祀恭庄功宗騧马归奉鼓子卯害菑横行公子宏窈呼吃惠庄结盟节人近便金石乐讥议踽凉蜡坛理名礼文美諡命诏捻熄女僧疲庸乞儿乘车青耦宂坌商龙石础失次首饰天闱推天抢地土库曼人顽滞危怖罻罗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乌灯黑火五精舍乡衮锡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