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世的意思、辟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世的解释

避世。谓逃避浊世,隐居不仕。《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李斯 竭忠, 胡亥 极刑。是以 箕子 详狂, 接舆 辟世,恐遭此患也。”《隶释·汉老子铭》:“遗 孔子 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四:“夫 溺 自言‘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郑 不以属之辟世者,未知何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世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指主动远离世俗社会、隐居避世的行为或状态,强调通过脱离尘嚣追求精神超脱。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拆解

    • 辟:通“避”,意为躲避、回避(《说文解字》:辟,避也)。
    • 世:指凡俗社会,包括政治纷争、礼法约束等(《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组合为逃避世俗,归隐山林之意。

  2. 行为指向

    特指主动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或庄子拒楚王聘为相(《庄子·秋水》),体现对现实社会的疏离。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视角

    孔子提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论语·宪问》),将“辟世”视为贤者在乱世中保全操守的最高境界,但隐含“道不行”的无奈。来源:《论语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道家实践

    庄子主张“逍遥游”,认为辟世是挣脱“殉名殉利”枷锁的途径(《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状态追求精神自由,非消极逃避。来源: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三、与近义词辨析

词汇 侧重方向 典型用例
辟世 彻底脱离社会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高士传》)
隐居 居处地点选择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遁世 隐没行迹 《易·乾》:“遁世无闷”

四、经典文献例证

  1. 《论语》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楚狂接舆歌讽孔子,自喻辟世者)

    来源:杨伯峻《论语译注》。

  2. 《楚辞》

    屈原《渔父》中渔父劝其“与世推移”,而屈原宁“葬于江鱼之腹中”,反衬辟世者与忠贞者的不同抉择。


五、历史实践与流变


结论:辟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形成的文化行为,融合了儒家“守道”与道家“自然”的双重精神内核,成为传统隐逸思想的核心表达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辟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辟世”指逃避浊世、隐居不仕的行为,强调贤者因不满现实而选择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该词中的“辟”通“避”,读作bì(非“pì”),意为“避开”。

2.出处与经典引用

源自《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孔子在此将“辟世”列为贤者面对乱世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隐居保持自身的高洁。

3.历史用例

4.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5.读音与字形辨析

“辟世”是儒家经典中提出的隐逸观念,强调在乱世中通过主动远离世俗来保全德行。其内涵与道家隐逸思想有部分重叠,但更侧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回避。

别人正在浏览...

暗浅驳斥粗放经营摧错麤衣恶食丹扇大豫舞登蟾宫递递迢迢鼎郊观忿恻抚临更兼躬先士卒古后禾木旁槐市加持角持骄倨交露胶乳结苇解语疾风扫秋叶锦簇花团进上具数考具克宁军朗丽乐欣临机处置留日露申马公麻皮猛峻门禁森严鸣声上下溺溺券食岨峻取尤赛牛王三帅三异圣木收藏家树凉黍离之悲枢庭泰元同閈投井枉累琬圭五牛旗小我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