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闲。 唐 李德裕 《振鹭赋》:“振鷺于飞,于彼沧洲;聊自适於暇旷,本无心於去留。”
暇旷,汉语复合词,由“暇”与“旷”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指“空闲而旷废的时间”,多用于表达因闲散导致的荒废状态。
释义与构词分析
“暇”本义为“空闲”,《说文解字》释作“间也”,引申为未被事务占据的时间段,如《诗经·小雅》中“迨我暇矣,饮此湑矣”即用此义。“旷”原指“光明”,后衍生为“空阔、荒废”,如《左传》载“旷职之诛,君其图之”,强调因疏忽导致的职责空缺。二字组合后,词义偏重于“因闲散而虚度光阴”,多含贬义色彩。
用法与语体特征
现代汉语中,“暇旷”属书面用语,常见于文学评论或历史文献。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批评文人“耽于暇旷,失著述之旨”,即强调对时间与才能的浪费。该词多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的消极状态,与“勤勉”“克己”构成反义关系。
语言演变与同义词
在历时演变中,“暇旷”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更倾向于使用“虚度”“荒废”等白话词汇。其同源词包括“旷废”(《汉书·五行志》)、“暇逸”(《宋史·职官志》)等,均指向时间管理失当的语义范畴。
“暇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暇旷”指空闲、闲暇的状态,常用于描述时间或心境上的宽裕。例如唐代李德裕在《振鹭赋》中写道:“振鷺于飞,于彼沧洲;聊自适於暇旷,本无心於去留”,通过白鹭悠然自得的形象,体现“暇旷”所表达的闲适感。
构成与用法
相关扩展
该词近义词包括“闲暇”“空闲”,反义词如“忙碌”“紧迫”。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振鹭赋》等古典文献。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及古籍例证)
案牍八十孩儿变徵勃谿草签操左券层阁策驽砺钝鬯行澈究尘界尘堀螭魅魍魉驰駈床栏慈乌返哺从孙甥丹砂东汉风茄愤忾粉墨负姆父赏根状茎关键期合唱荷筩黄门驸马见解角黍洁介金市举子考定老虎头上扑苍蝇李陵台俚人六根里弦绿藻没理论免赦朋酒痞棍七庙青箬磬叔请益耍花坛顺阳条递通隣途水外侮畏备魏文手巾鲜衣小清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