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eward]∶风所吹向的那个方向
不要在下风的方向救火,那太危险了
(2)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比喻处于下位,卑位
(1).风所吹向的那一方。《孙子·火攻》:“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灵凤振响於朝阳,未有惠物之益,而莫不澄听於下风焉。”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松之有利於世者甚博……其根皮食之肤革香,久则香闻下风数十步外。” 清 李渔 《蜃中楼·望洋》:“又何曾尝看些碗旁边琼浆滋味,闻着些下风头温香气息。”
(2).比喻处于下位,卑位。有时作谦辞。《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 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羣臣敢在下风。’”《南齐书·安陆昭王缅传》:“ 竟陵王 子良 与 缅 书曰:‘窃承下风,数十年来未有此政。’” 宋 叶适 《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自 绍兴 庚辰至 乾道 辛卯,公名节为世第一,士无不趋下风者。”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唐 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 杜子美 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
"下风"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概念围绕自然现象和人文比喻展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该词包含以下两个义项:
一、气象学概念 指风所吹向的方位,即处于风流动路径的下游位置。例如《汉语大词典》引证《庄子·天运》中"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的记载,说明此义项在先秦文献中已形成稳定用法。现代地理学中,该词常用于描述污染物传播方向或火灾蔓延路径。
二、社会学比喻 比喻相对弱势或被动处境,常见于竞技、辩论等对抗性场景。清代《官场现形记》第五回"如今贾臬台做了他的顶头上司,只好随风转舵,落在下风"的表述,印证此用法在明清时期已成熟。现代汉语中,"处于下风"已成为固定短语,多用于描述竞争劣势或舆论被动状态。
此词语的演变轨迹印证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其双重语义在历代文献中均有稳定用例,体现了汉语表达既注重自然观察又擅长人文隐喻的特点。
“下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自然现象
指风所吹向的方向。例如在救火时,处于下风方向可能因火势蔓延而危险。
引申比喻
比喻在竞争、较量或地位中处于不利或弱势的一方。如“甘拜下风”表示承认自己不如对方。
“下风”既描述自然风向,又隐喻地位或形势的劣势,常见于古籍和现代语境。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暗白北顾乘车入鼠穴愁垫穿方黜责蹿劲搭护大章车得放手时须放手登楼读书得间罚筹风疽风俗习惯風雨燈鬼吹灯瞽史贺老湖灰头土面笺刺绛帷角箫记功警遒尽善狙缚喇者乐易罗纹纸蛮圻满人面额覭髳那能男圻铺施浅语七诰庆泽柔洁三告官三小戏三写成乌山迳驶行守门员説道司箴讼缿填阏通刺托讽罔莫文楸诬执夏官正祥禾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