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陶弘景 撰《真诰》二十卷,分为《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后因以“七誥”泛称道教经典。 清 钱谦益 《登茅山》诗之二:“白头未了人间事,惭愧曾探七誥文。”
“七诰”是中国古代文献《尚书》中七篇重要诰命文告的统称,属于《尚书·周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文告主要由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旦发布,旨在总结历史经验、阐述治国理念、训诫臣民、巩固新生的周王朝统治。其具体含义和内容如下:
一、 词源与基本定义 “七诰”并非一个独立的词汇条目,而是后世学者对《尚书·周书》中特定七篇诰体文章的合称。“诰”(gào)在古汉语中特指上对下进行告诫、勉励的官方文书或训令。“七”则指数量。因此,“七诰”的字面意义即指“七篇诰命文告”。
二、 具体篇目构成 根据历代经学家的普遍认定,“七诰”通常包括以下七篇:
三、 语言与文体特征 “七诰”是典型的西周早期官方文书,语言古奥艰深,句式相对整饬。作为“诰”体,其核心特征在于:
四、 历史价值与影响 “七诰”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思想价值:
参考来源:
“七诰”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主要与道教经典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七诰”指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道教经典《真诰》的七篇内容,后成为道教经典的泛称。该词由“七”和“诰”组成,“七”指篇目数量,“诰”意为训诫或告示,合称代指具有权威性的道教文献。
出处与结构
陶弘景在《真诰》中将内容分为七篇,包括《运题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这七篇涵盖了道教修炼、神学思想等内容,成为后世道教的重要经典。
引申意义
因《真诰》在道教中的地位,“七诰”逐渐演变为道教经典的代称。例如清代钱谦益在《登茅山》诗中写道:“惭愧曾探七诰文”,即用此典表达对道教经典的研读。
其他解释争议
个别资料提到“七诰”可能与丧葬习俗中的“做七”相关(即人死后每七日祭奠一次),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主流仍以道教经典释义为准。
需注意,部分现代资料(如)将“七诰”解释为“君主的七个诏令”,这与道教经典的含义存在差异,可能是词义演变或误用,建议以权威历史文献和道教研究为依据。
安停傲客板渚隋堤薄敛波磔充沛宠荣春社窜匿澹漠大穷东门眼短歌行凤凰台福礼干卿何事构厦管辂官族顾怜过差锅块过云雨何当鹘莽浇本节操精色精善浄水瓶酒晕居民抗质扣刀狼踞连体轥藉流酥镂章绿衣黄里末都裒掇千变万状迁席忍得住三汤五割骚客闪电窗沙棠屐省敌声说所缘坛宇韈材王恭柳望子成龙芜废五更头小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