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方的藩国。《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车骑僻在遐藩,密邇勍寇。” 唐 刘禹锡 《谢春衣表》:“宠光不隔於遐藩,庆赐猥霑於裨将。”
“遐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指远方的藩国,即地理位置偏远或臣服于中央政权的附属地区。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文体中,描述中央政权与边远属地的关系,隐含政治隶属和地理距离的双重含义。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或文学研究领域。
《遐藩》是一个古文词语,指远离国都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偏远的地区或边远的领地。
《遐藩》的拆分部首是辵 (辶) 和艹。其中,辵 (辶) 是表示行走的部首,艹 是表示草木的部首。
《遐藩》的总笔画数为19画。
《遐藩》一词源于古代文献,在古代汉字中常用于描写一些边远地区的位置和特点。它常见于古代史书、古代诗词中。
《遐藩》的繁体字为「遐藩」。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据古代字典记载,「遐藩」可以写作「遐帆」或「瑕藩」等。
1. 他被任命为国王的代表,驻扎在遐藩地区。
2. 通过铁路的建设,这个遐藩地区与国内其他地方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1. 远地:与遐藩意思相近,常用于指较远离中心地带的地方。
2. 边陲:与遐藩意思相近,常用于指国家边境上的地区。
3. 岛屿:指被海水包围的陆地,常用于指离陆地较远的小型地区。
近地:与遐藩相反,常用于指靠近中心地带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