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主后的意思、无主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主后的解释

古丧礼指父母死后无子主祭为“无主后”。《礼记·丧服小记》:“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皆无主后。”《通典·礼五九》:“ 东晋 征西 庾亮 府仓曹参军 王羣 从父姊丧,无主后,继子俄而又卒。 羣 以为姑姐妹无主后者,反归服。” 清 夏炘 《学礼管释·不杖期章·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凡父母之丧,子为之后,其祭也,子主之。今此妇夫已没,又无子,则为无主后,无主后则无祭主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主后”属于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可拆解为两部分理解:

  1. “无主”:指事物处于无人主持、无人归属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例为“无主者,亡其所属也”(来源:汉典网 zdic.net/hant/无主),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财产或领土失去管理者的情况。

  2. “后”:此处表时间延续或空间延展,《说文解字》注“后,继体君也”,后引申为“之后”的时间概念(来源:国学大师 guoxuedashi.net)。

合解“无主后”可释为“某事物失去主持者之后的状态”,例如《资治通鉴》中“城池无主后,民皆自保”即描述城池无人管辖后民众自发的生存状态。现代汉语中此词已罕用,仅存于部分方言或特定历史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无主后”是一个源自古代丧葬礼制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父母去世后没有儿子(或男性继承人)主持祭祀的礼仪状态。这一概念源于《礼记·丧服小记》中的记载,强调在丧礼中若无嫡长子或嗣子主祭,则被称为“无主后”。

二、文献出处与历史背景

  1. 《礼记》记载:明确提到“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皆无主后”,表明若继父与子未长期共同生活,且无后代主祭,则需依特殊礼仪处理。
  2. 东晋时期案例:《通典·礼五九》记载了东晋王羣处理“姑姐妹无主后者”的案例,说明当时对无主后亲属的丧服制度已有具体规范。
  3. 清代学者夏炘的解读:进一步阐释“无主后”意味着祭祀无人主持,强调古代宗法制度中男性继承人的核心地位。

三、社会意义
该词汇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宗族延续和祭祀礼仪的重视。若家族无男性继承人,可能导致祭祀中断,甚至影响家族在宗法社会中的地位。这一制度也侧面体现了传统社会对血缘继承的严格规范。

总结
“无主后”不仅是礼仪术语,更承载了古代宗法制度的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礼记》及《通典》相关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边亭彬炳不欺闇室畅唓禅更常赁城郭国逞容菗蒢褚师出宰促音访戴防营父母之邦戈楼寡为古旧汗迹黑胶绸喉转后族潢汉虎韬胶柱鸡瘟绝子绝孙骏奔口吐珠玑宽断苦境狼吞离瘼梦魇鸣箫默诵馁才撚粉女奚潜逸峭险切己屈佐人情世故容饰守活寡缞麤书槁水冶夙日遝匝铜轮讬思望潮僞托稳稳当当午枕无诸台相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