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秉旄仗钺的意思、秉旄仗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秉旄仗钺的解释

秉、仗:拿着;旄:古代军旗的一种;钺:古兵器,象斧。手执指挥全军的旗帜和受命出征的黄钺。比喻掌握着军事大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秉旄仗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厚的军事与权力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词解析与基本释义

  1. 秉 (bǐng): 本义为“手持”、“握着”。《说文解字》:“秉,禾束也。从又持禾。”引申为“执掌”、“主持”。
  2. 旄 (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帜,特指军旗或指挥旗,是军队统帅的象征。《说文解字》:“旄,幢也。”段玉裁注:“幢者,旌旗之属。”
  3. 仗 (zhàng): 此处意为“手持”、“拿着”,与“秉”义近。《说文解字》:“仗,持也。”
  4. 钺 (yuè): 古代一种类似大斧的兵器,也是象征军事征伐权和生杀大权的礼器,常为君王授予重臣(如元帅、大将)以代表其权威。《说文解字》:“钺,车銮声也。一曰斧也。”段玉裁注:“《司马法》曰:‘夏执玄戉,殷执白戉,周左杖黄戉,右秉白髦。’…经传多借‘戉’为‘斧戉’字。”
  5. 整体释义: “秉旄仗钺”字面意思是手持旄旗,握着钺斧。其核心含义是掌握兵权,指挥军队,特指被授予极高的军事统帅权,代表国家或君主进行征伐。

二、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

该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军事统帅的形象和权力来源:

  1. 军权象征: “旄”是军队的标识和指挥核心,执“旄”意味着统领全军;“钺”是王权的象征物之一,君王赐“钺”表示授予将领代行征伐、生杀予夺的权力。两者结合,是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具象化体现。
  2. 君王授权: “秉旄仗钺”的权力并非天生,而是来源于君王的赐予和授权。它代表了受命于天子,统帅大军,征讨不庭。这一仪式或描述常见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用以形容被委以重任的军事统帅。
  3. 责任重大: 拥有“秉旄仗钺”之权,意味着肩负着国家安危、战争胜负的重任,是极高的荣誉,也是巨大的压力。

三、经典文献出处与应用

该成语及其所描述的情景在古籍中屡见不鲜,是描述高级将领或军事统帅的标准用语:

  1. 《尚书·牧誓》: 虽未直接使用该四字成语,但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是“秉旄仗钺”最原始、最权威的出处和形象来源。武王亲执黄钺和白旄牛尾,指挥联军,象征其最高统帅身份和替天行道的合法性。
  2.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曹操)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又载建安十七年,“天子命公(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又加君(曹操)节钺”。裴注引《魏书》载荀攸等劝进表曰:“今(曹操)…秉旄仗钺,征讨丑虏。” 这是该成语的典型应用,描述曹操被汉献帝授予代表最高军事权力的节钺和统领军队的权威。
  3. 后世文学: 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及诗词歌赋中,“秉旄仗钺”常被用来形容元帅、大将军等角色,渲染其威严和权力。例如,《三国演义》中多次用此语描述曹操、诸葛亮(出师时代表蜀汉)等军事统帅。

四、现代意义与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秉旄仗钺”主要用于:

  1. 历史叙述与文学描写: 描述古代掌握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将领。
  2. 比喻象征: 有时用于比喻掌握重大权力或担负重要领导责任(尤其在军事或大型组织领域),带有庄重、权威的色彩。但因其古雅,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秉旄仗钺”是一个源自上古军礼的成语,字面指手持象征指挥权的旄旗和代表征伐生杀之权的钺斧,核心含义是掌握最高军事统帅权,受命统率军队。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权力与君王授权的关系,是描述古代重臣、大将(尤其是元帅)统兵出征的经典用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主要参考来源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秉旄仗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结构与用法

三、出处与背景

四、相关词汇

五、现代应用

如今该成语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需注意其古典色彩,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例如在描述历史人物时,可用以强调其军事权威,如:“岳飞秉旄仗钺,率军北伐,尽显名将风范。”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尚书》原文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来源、3)。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之士班兵徧安滨涯伯姑才谞躔结沉重少言除旧布新出水芙蓉错漠当康对口相声惇博讹音反鞭费思辐车光螺鬼目菜骨鲁鲁故蕖和衷华南皇庭徽绳昏庸无道讲演交逢济公传金齑箕引裘随跼脊侃儿旷癏朗练雷龙良伴蛮性莫逆之交捏脚捏手槃多七跌八撞清风子丘甸三晡时不我与诗虎蹜脰贪货退葸土蝼隈藏稳固文浇屋上乌宪驾瞎神捣鬼洗糨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