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旄仗钺的意思、秉旄仗钺的详细解释
秉旄仗钺的解释
秉、仗:拿着;旄:古代军旗的一种;钺:古兵器,象斧。手执指挥全军的旗帜和受命出征的黄钺。比喻掌握着军事大权。
词语分解
- 秉旄的解释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 ,时推忠孝。”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 仗钺的解释 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引申指统帅军队。《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古之名将,仗鉞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桓桓 陈将军 ,仗鉞奋忠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
网络扩展解释
“秉旄仗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指手执白色军旗(旄)和长柄大斧(钺),象征军事指挥权。其中,“秉”和“仗”均表示“执持”,“旄”是古代以牦牛尾装饰的军旗,代表号令;而“钺”是类似斧头的兵器,象征征伐权力。
- 引申义:比喻掌握军事大权,多用于描述将领受命出征时的威严形象,强调其统帅地位。
二、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前后两词并列,均表执掌之意。
- 应用场景: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第38回提到姜尚“秉旄仗钺,未尝言老”,突显将领的权威与气魄。
三、出处与背景
- 最早记载:出自《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伐纣时手持兵器的场景,后演变为成语。
- 文化象征:旄和钺在古代不仅是作战工具,更是王权与军权的标志,常用于仪式或出征场合,体现“师出有名”的传统观念。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总揽大权、执掌兵符。
- 反义词:无直接对应反义词,但可结合语境用“兵权旁落”等表达相反含义。
五、现代应用
如今该成语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需注意其古典色彩,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例如在描述历史人物时,可用以强调其军事权威,如:“岳飞秉旄仗钺,率军北伐,尽显名将风范。”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尚书》原文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来源、3)。
网络扩展解释二
秉旄仗钺:一个古老词语的解析
秉旄仗钺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将为您解释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词语意思
秉旄仗钺意为执掌权柄、担任重任。它形容一个人肩负重要职责,代表大权和威严。
拆分部首和笔画
秉(手边):禾(左边)+ 匕(右下)+ 丨(右下)
旄(又旁):日(上)+ 老(下)
仗(人边):人(上)+ 攵(下)
钺(金钩):钅(上)+ 匕(下)
来源和繁体
秉旄仗钺是古代帝王、将军权力的象征。秉指持有,旄指帝王的旗帜,仗指掌权,钺指权杖。这些字体没有繁体形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所列字形为现代标准写法。
例句
他被任命秉旄仗钺,治理国家事务。
组词
根据需要可以组成词组如秉权、拿旄、举仗、握钺等。
近义词
执掌权柄、执掌大权、担任重责都可以作为秉旄仗钺的近义词。
反义词
隐退、辞去职务可以视为秉旄仗钺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壁道鼻亭山才伐陈卦尘滓宠招带领单红刺德藩地俗斗份子斗朋二次回路風俗负阻稾茇高垲轨忒汉白玉号呼喝撺箱黄腾腾浑濛搅烦脚踵讦激鯨力苛慝冷官陵谷沧桑礼制内力牛录额真暖热秋芸全麻全校劝诱覰见桑枲山表舍敬神棍蛇乡虎落时伦视爲畏途食饩水口水电站説智私贼宿坛僞迹慰视无边无根水雾鳞云爪牾逆无寘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