猾黠的意思、猾黠的详细解释
猾黠的解释
[crafty;deceitful;sly;tricky;cunning] 狡诈
里胥猾黠。——《聊斋志异·促织》
详细解释
犹奸狡,狡黠。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近日边庭送一蕃将来,名 安禄山 ,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輒倾数家之产。” 清 龙启瑞 《<粤西团练辑略>序》:“事平后,壮丁失业,猾黠之徒相聚为盗。”
词语分解
- 猾的解释 猾 á 奸诈:狡猾。猾头。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
- 黠的解释 黠 á 聪明而狡猾:狡黠。慧黠。黠儿(聪慧的儿童)。黠棍(狡猾的恶棍)。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猾黠”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猾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侧重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为特征,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奸诈狡猾
- 《汉语大词典》 对“猾黠”的释义为:“狡诈;狡猾”。这直接点明了该词的核心含义,指人诡计多端,善于伪装和欺骗,心术不正。例如:“此人行事猾黠,不可轻信。”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将“猾”解释为“狡猾”,“黠”解释为“聪明而狡猾”,组合起来“猾黠”即指“狡诈;狡猾”。这进一步强调了其“聪明才智用于不正当途径”的贬义内涵。
- 《说文解字》 虽未直接收录“猾黠”一词,但对“猾”的解释为“乱也”,指扰乱、狡诈;对“黠”的解释为“坚黑也”,引申为聪明、狡猾。两字结合,其“奸猾狡诈”之意自现。
-
语义侧重与特征
- 奸诈性: “猾黠”强调的不仅是表面的机灵或小聪明,更侧重于内在的奸诈、不诚实,常带有欺骗、算计他人的意图。
- 隐蔽性: “黠”字本身带有“慧黠”之意,暗示这种狡猾往往包裹在看似聪明或无害的外表之下,不易被轻易察觉。
- 危害性: 因其奸诈和善于伪装,“猾黠”之人或行为通常被认为对社会秩序或他人利益构成潜在或实际的威胁。
-
古籍用例佐证
- 《史记·货殖列传》 中有“桀黠奴”的记载,虽非直接使用“猾黠”,但“黠”在此处即指狡猾奸诈,与“猾黠”意近,体现了该词义的古老渊源。
- 《聊斋志异》 等古典小说中常出现“猾黠”一词,用于描绘心术不正、诡计多端的角色,如“某生素猾黠”,生动展现了其贬义色彩和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
近义词辨析
- 与“狡猾”的区别: “狡猾”更侧重于心眼多、诡计多端,善于应变和自保,其贬义程度有时略低于“猾黠”。“猾黠”则更突出其奸诈、不怀好意的本质。
- 与“狡黠”的区别: “狡黠”有时可带一丝中性甚至轻微的褒义(指机灵、有急智),尤其在文学描述中。“猾黠”则几乎纯属贬义,强调其奸猾有害的一面。
- 与“奸诈”、“奸猾”的联系: “猾黠”与“奸诈”、“奸猾”含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使用,都指虚伪诡诈,用心险恶。
“猾黠”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用于形容人奸诈、狡猾、心术不正,其聪明才智用于欺骗和损害他人。它强调内在的奸险和行为的诡秘性,常出现在对负面人物或行为的描述中。其词义在历代词典和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和用例支持。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许慎)
- 《史记》(司马迁)
- 《聊斋志异》(蒲松龄)
- 《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猾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á xiá,主要形容人狡诈、善于欺骗的性格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词义:指人狡诈、诡计多端,常带有欺骗性。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描述官吏借机敛财的奸诈行为。
- 词性:形容词,多用于贬义语境。
2.出处与例句
- 古典文献:常见于元明清文学作品。如:
- 元·白朴《梧桐雨》:“安禄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猾黠胥吏假借名目盘剥百姓”。
3.近义词
- 常见近义词包括“狡诈”“诡诈”“狡猾”等。需注意“猾黠”更强调欺骗性,而“狡黠”(jiǎo xiá)有时可含机灵的中性义。
4.应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官吏、市井人物或反派角色的奸猾特质,如现代影视剧中“法比神父”被形容为“带有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聊斋志异》《梧桐雨》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宾桹卜禘茶禁吹送出色待决当务始终大招登丁雕帐洞庭俄而法锦飞狐扞掫寒冽悍趫鸿断胡坐间见层出贱民缴凭杰起洁修军马来些崚嶒丽魄柳管緑英脉缕末毫木强敦厚扭转盘博疲顽岐谷晴牕情恕七条丝荠薴仁宾人造革沙獾善恶昭彰深到使命世券说破胎子条递亭驿诿口踒垫勿忸于下层社会萧澹小玩艺晓纬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