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荫的意思、五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荫的解释

见“ 五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荫(又作“五蕴”)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指构成众生存在的五种基本要素。该术语源自梵语“pañca-skandha”,意为“五种积聚”,其内涵在《般若心经》《阿含经》等佛典中均有系统阐述。根据《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及《汉语大词典》释义,五荫具体分为:

  1. 色蕴(Rūpa)

    指物质形态,包含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及其所造物,如身体、感官及外界物体。《俱舍论》载:“色者,变碍义”,强调其变化与障碍特性。

  2. 受蕴(Vedanā)

    涵盖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体验,是心识接触外境产生的情绪反应。《成唯识论》释为“领纳为性”,即对外界刺激的接纳与判断。

  3. 想蕴(Saṃjñā)

    指概念认知功能,包含对事物名称、形象的辨别与记忆,如《清净道论》所述“取相为想”,即通过符号化形成思维对象。

  4. 行蕴(Saṃskāra)

    泛指意志活动与心理造作,涵盖贪嗔、善恶意念等业力种子,具有推动因果相续的作用。《大乘五蕴论》称“造作迁流为行”。

  5. 识蕴(Vijñāna)

    即了别意识,包含眼识、耳识至意识等六类,构成主观认知主体。《瑜伽师地论》云“了别为识”,强调其分辨境相的能动性。

佛教主张五荫聚合为“我”的假象,本质无常、苦、无我,此观点构成“诸法无我”教义的理论基础。相关释义可参考中华书局《佛学常见词汇》及中国佛教协会官网《佛教基本教义》专题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五荫”是佛教术语,即“五蕴”(梵语Pañca skandhāḥ)的异写形式,指构成众生身心存在的五种基本要素。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五荫=五蕴,包含色(物质)、受(感受)、想(表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类元素。佛教认为众生由这五蕴和合而成,本质为空(《景德传灯录》提及“五阴本来空”)。

  2. 词源发展

    • 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原夫四尘五廕,剖析形有”,此处“五廕”即五蕴,指对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分解。
    • 在中医典籍中,“五阴”偶指手太阴、足太阴等五条经络(见《灵枢经》),但此用法较少见。
  3. 哲学内涵
    五蕴理论强调“无我”观,如章炳麟《驳神我宪政说》提到“五阴”与“神我”的区别,否定永恒灵魂的存在。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五蕴的具体分类与佛教义理,可参考《心经》或佛教哲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抱牍菶茸并夹布挥成总赤舃赤煦煦代数学稻菽吊验貂鼹二参二王帖二仙传道防封逢机立断佛饼格韵怪民贯利含宫咀征薨殁骅駵黄童白颠画鱼近远绩用计置裾马襟牛口诵心惟离岛鳞苔録要马轲螺民常纳履踵决破磔清江使取戾山火烧卖圣宸声碟贳贷霜硎蔬糲送粥米汤粥炭火逃突铁钎痛快淋漓通天涂轨頽垣废址土阆脱颖囊锥我咱香罗木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