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天冠的意思、平天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天冠的解释

冕的俗称。《后汉书·舆服志下》“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緑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係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綬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 刘昭 注引 汉 蔡邕 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平天冠》:“祭服之冕,自天子至於下士执事者皆服之,特以梁数及旒之多少为别。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 袁叔祯 《我的父亲袁世凯》:“入殓的时候,穿的是祭天的礼服,头上是平天冠,脚上是朱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天冠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所戴的礼冠,具有深厚的礼制与文化内涵。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平天冠”专指帝王冕冠,因冠顶有长方形冕板(称为“綎”),象征“天圆地方”中的“地”,故取“平天”之名,寓意帝王承天受命、治理四方。其形制为前圆后方,垂十二旒白玉珠(天子专用),以玄表纁里,配以天河带、充耳等饰物,是最高权力的视觉象征。

二、形制特征

  1. 冕板结构

    冠顶覆长方形冕板,长一尺二寸(合今约24厘米),宽七寸(约14厘米),前低后高呈15度倾斜,象征帝王谦恭勤政。《后汉书·舆服志》明确记载其“前圆后方,俯仰垂旒”,体现“法天敬地”的礼制思想。

  2. 旒与充耳

    冕板前后垂挂十二道旒(白玉珠串),每旒十二珠,用以“蔽明”,警示帝王不视非邪;两侧悬黄色丝绵“充耳”,寓意“塞明”,象征不闻谗言。

三、文化内涵

“平天”二字源于“平天下之责”,《辞源》释其名意为“帝王戴此冠以平治天下”。冠冕形制融合阴阳五行思想:玄色(黑)表天,纁色(红黄)象地,玉旒应四时十二月,整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统治哲学。

四、历史演变

平天冠始见于周代冕服制度,秦汉后成为帝王专属。宋代《宋史·舆服志》载其“以龙鳞锦表,玉簪导朱组缨”,明清时期形制简化但象征意义不变,直至封建帝制终结。

文献依据: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及《后汉书》《宋史》等史料记载,未引用网页来源时以权威典籍为据。

网络扩展解释

“平天冠”是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在重要礼仪场合佩戴的礼冠,其含义和特征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
    平天冠是“冕”的俗称,属于古代最高规格的礼冠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宗庙等重大仪式。其名称源自汉代蔡邕的注释,因普通百姓不识其正式名称,故俗称为“平天冠”。

  2. 结构与形制
    由延(冠顶平板)、旒(垂挂的玉珠串)、玉笄(固定冠的簪子)等部件组成。其中旒的数量和材质象征等级:周天子用12旒白玉珠,诸侯7旒青玉珠,卿大夫5旒黑玉珠。冠体前圆后方,颜色为玄(黑)上朱绿里,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3. 历史演变
    起源于周代,最初为天子专属,后扩展至诸侯、卿大夫。南北朝后与通天冠结合,形成“通冠平冕”,因延板与冠顶平齐,故称“平天冠”。

  4. 名称由来争议
    一说因延板象征“天平”得名;另一说源自汉代民间对帝王冕冠的俗称。

  5. 文化意义
    既是权力象征,也体现礼制等级,如《后汉书》详细记载了不同身份佩戴的规格差异。清末袁世凯下葬时仍头戴平天冠,可见其象征意义延续至近代。


提示:若需了解平天冠与其他冠式(如通天冠)的区别,可进一步查阅《舆服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骜夏阿平保皇派柀子抄取串供醇甿待教的切端布独完二甲返路饭山废止風靡干傺革更公讳攻其无备汗褂韩彭好来好去红嘴绿鹦哥缉绪军兴法开兵孔殷矿政狼顾相稂莠老行尊凉轿掠地攻城闾左门下生谋食篇章繦负趣味戎兵荣赉入户伤残山颓木坏沙堰胜败使棒使令时命寿圹兽瓦霜剑熟练工人素弦素叶桃杏腮豚犊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