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亡逋的意思、亡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亡逋的解释

(1).逃遁,逃亡。 明 高启 《夏珪风雪归庄图》诗:“江云粘波晚模糊,青山忽失如亡逋。”

(2).逃亡的人。 宋 苏轼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亡逋(wáng b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双音节词,其核心含义为逃亡、逃跑,尤指因逃避罪责、赋税或劳役而潜逃的行为。以下从词源、释义、用法及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亡”指逃亡、失去,“逋”指逃跑、拖欠。二字同义复用,强调逃离原居地以躲避责任的状态。

    例:《左传·僖公十五年》载“亡逋窜伏”,指战败者逃亡隐匿。

  2. 引申义

    • 逃避赋税/劳役:古代文献中多指为躲避官府征敛而潜逃。

      例:《周礼·地官·司徒》提及“掌敛野之赋,以待政令,禁其亡逋者”,即禁止百姓逃税。

    • 流亡的罪人:代指逃亡者本身。

      例: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亡逋之众,不可胜计。”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参考

  1. 《说文解字》

  2. 《汉语大词典》

    收录“亡逋”词条,释义为:“逃亡;逃亡的人。”引《后汉书·西羌传》例:“诸亡逋寇盗,悉皆降散。”

    来源:《汉语大词典》数字平台

  3. 《古代汉语词典》

    标注“亡逋”属中古汉语复合词,盛行于汉唐文献,宋后渐少用。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三、语言演变与现代使用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书·刑法志》:

    “亡逋不还,流民稍集。”指逃亡者未归,流民逐渐聚集。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2.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

    虽未直用“亡逋”,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生动刻画百姓逃亡惨状,与“亡逋”社会背景一致。


“亡逋”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为逃避责任(如刑罚、赋税)而逃亡的复合动词,兼具动作与指代逃亡者的双重功能。其词义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现代汉语中已被更通俗的“逃亡”替代,但作为历史词汇仍具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亡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来源及文学典故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使用场景

三、文学引用示例

四、注意事项

词语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现代口语较少见。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名词用法需依赖语境明确指代对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骑褓襁跋尾冰斗不窕册赠孱陋齿少气锐刺儿大街小巷丹菊动心骇目读别芳洌发擿奸伏副能贡官弓弯灌佛龟鉴孤悬浮寄海蓝后勤花花緑緑降挹巾裹紧缩濬急开胸良冶绫子俚謡蔓草麻鞋密尔悯然靡迆拿权辟寒香凭照锵羊乞措大七个头八个胆青林音乐起卒日夜兼程三已心沈痼深望熟食节遂过弹力天隙团香弄玉蛙讙晚母遐迩一体乡时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