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藤杖。 宋 苏轼 《碣石庵戏赠湛庵主》诗:“莫把山林笑朝市,老夫手里有乌藤。” 宋 杨万里 《十月四日小集戏成长句》:“ 诚斋 老子不耐静,偶拄乌藤出苔径。” 元 谢应芳 《寄贾教授相期祭扫》诗:“坐待秋凉行有日,老夫扶惫策乌藤。”
乌藤(wū té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主要释义如下:
植物名称
指紫藤(Wisteria sinensis),一种豆科木质藤本植物。其茎干呈深褐色至近黑色,故称“乌藤”。特征为羽状复叶、紫色蝶形花,常作观赏植物栽培。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372页;《中国植物志》电子版(访问链接:www.iplant.cn)。
药用植物别称
在传统中医药中,“乌藤”亦指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因其干燥茎枝表面呈棕褐色而得名。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之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来源:《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
方言用法
部分地区(如闽南方言区)将深色藤类统称为“乌藤”,涵盖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等藤茎颜色较深的植物。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321页。
在古典文学中,“乌藤”常象征隐逸或清贫生活。如宋代陆游《秋思》诗:“乌藤拄杖扶衰病,村北村南破晓行”,以乌藤手杖暗喻简朴山居。
来源:《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卷2165。
“乌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载有“乌藤生山中,茎如箸,色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进一步区分紫藤与钩藤的药用差异。
来源:《本草纲目》金陵刻本,1596年(可查阅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www.nlc.cn)。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典籍及学术文献,引用来源确保可追溯。方言及药用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乌藤”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植物学意义和古文意象两类:
紫玉盘属植物
分布于广东、海南及越南,学名Uvaria tonkinensisvar.subglabra,属番荔枝科,民间作为药材使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含抗肿瘤活性成分。
何首乌的藤茎
在鲁迅作品中被提及,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此处指何首乌的地上藤茎部分,属于传统中药材。
植物学定义以海南地区药用植物及鲁迅描述为准(高权威来源),古文释义多见于宋元诗词(中等权威文献)。部分网页提到的“成语比喻”暂未见于主流词典,需谨慎使用。
表候冰河期材性赤膊船笞诟床筵出敌意外刀瘢电骇叠燮斗文堆鸦笃志好学婀娜多姿吠厖风鳗风雨如盘簠簋不饰根固恭请光束官物交款家破身亡惊魂落魄锦羽窭困剀讽看齐刻石文棱锐凉白开两权分立铃镊乱码乱无象酕醄暝涬闵劳泯泯棼棼轻浪轻靡戎盐柔和乳扇撒津商飙观双幅搜搅土壤细流为他人做嫁衣裳雾集云合诬控无滞峡门仙宫乡问嫌弃小获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