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疟的意思、断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疟的解释

吓退疟鬼,治愈疟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 ,司空 豁 之长庶也,小字 镇恶 ……车骑 冲 没阵,左右莫能先救, 宣武 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 石虔 闻之,气甚奋,命 朱辟 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 冲 还,三军叹服。 河朔 后以其名断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断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àn nüè,字面含义为“断绝疟疾”,具体解释和背景如下:


一、词语构成与基本解释

  1. 字义分解:
    • 断:本义为截断、断绝,引申为消除、阻止(如“断烟”“断酒”)。
    • 疟:指疟疾,古代认为由“疟鬼”致病,需驱邪治愈。
  2. 整体含义:
    • 指通过驱赶疟鬼来治疗疟疾。古代医学受鬼神观念影响,认为疟疾是疟鬼作祟,因此“断疟”带有巫医结合的民俗色彩。

二、历史典故与用法

此词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骁勇善战,曾单骑救叔父桓冲于敌阵,威名震慑四方。因他勇猛如神,民间传说呼喊“桓石虔”之名可吓退疟鬼,故称“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注: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此处代指北方民众。)


三、现代视角下的延伸

  1. 医学背景:
    疟疾实为由疟原虫引发、通过蚊虫传播的传染病,现代医学已通过药物(如青蒿素)和灭蚊手段有效防治。
  2. 文化意义:
    该词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认知局限和驱邪祈福的民俗传统,是研究古代医学史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语料。

四、相关组词与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疟疾的现代防治方法,可参考医学资料或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疟》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中断疟疾。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斩」和「疒」。它的笔画数目是8画。《断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药典籍中,用来描述治疗疟疾的方法或者中断疟疾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断疟」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对于「断疟」这个词语来说,它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以「断寒」、「断寐」等类似的字词,它们用来表示中断寒冷或中断睡眠等意思。 以下是一些关于「断疟」的例句: 1. 医生采用了新的药物治疗方法,成功地断疟了这位患者。 2. 他通过服用中药成功地断疟了多年的病症。 3. 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断疟,包括灭蚊、改善卫生条件等。 与「断疟」相关的组词可以包括:防疟、抗疟、疟疾等。 与「断疟」近义词可能有:治疗疟疾、消除疟疾等。 与「断疟」反义词可能有:复发疟疾、持续疟疾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