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鼍鼓的响声。 唐 薛能 《吴姬》诗之八:“楼臺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鼉世上闻。” 宋 范仲淹 《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诗:“闲上碧江游画鷁,醉留红袖舞鸣鼉。”
(2).敲击鼍鼓。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醉得意,宜艳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鸣鼉,壮其神也。” 宋 黄庭坚 《寄袁守廖南卿》诗:“少得曲肱成梦蝶,不堪衙吏报鸣鼉。”
(3).鼍鼓。《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鼉,纵八阵,骋英雄。”
“鸣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引证与用法
文化背景
出处与演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中的用法,可参考古籍《全唐诗》或《宋词选注》等权威文献。
《鸣鼍》是指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奇的乐器,它形状酷似鼍(túo)龙,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人。
《鸣鼍》的部首是鸟(鸟字旁),其中鸣的部首是鸟,鼍的部首是鼠(鼠字旁)。整个词的笔画数为21画。
《鸣鼍》出自《诗经·小雅·鸣鼓》篇,是由中国古代文化传承而来的词语。
《鸣鼍》的繁体字为「鳴鼍」。
在古代使用的汉字中,鸣鼍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这支乐曲的演奏,像鸣鼍一般动听,引人入胜。
2. 乐队中的鼓手用力捣击鼓面,如同鸣鼍一般。
鸣鼍的相关词语有:鸣鼓(指击鼓),鸣乐(指鸣奏的乐曲)等。
近义词包括:鸣金(指吹奏号角等),鸣琴(指弹奏古琴等)等。
反义词可能没有确切对应的词语,可以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反义词,如静寂、寂静等。
白沙隄半丈红冰人波阜宸札搊抬待东叠字诗斗牛宫饭鼓髴髣感移诰命夫人鞲蔽馆职圭窦诡故蛊疾孤垒孤阴独阳翰桧含水阂塞宏壮怀襄画十字胡祆将命孑杰疥骚吉里骨碌卷腾局曲枯脑焦心枯身拉枯两舌聆韶駡説没事人民负懦夫漂梗皮鞘批閲谴呪期待曲面僧制纔则沈溃戍逻殊致同归梳妆楼宋开府添答通讯録万灵乌哺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