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过状的意思、过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过状的解释

递交文状、诉状。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张长史》:“ 张长史 释褐为 苏州 常熟 尉……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復至。” 宋 欧阳修 《乞再定夺减放应役人数》:“近累据减放公人等过状,却乞收叙。” 蒋礼鸿 曰:“过状是送进文状。”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过状"是古代司法与行政领域的重要文书类型,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官府受理案件后制作的案情记录文书,相当于现代诉讼程序中的立案登记材料。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法典,特指对案件事实的初步书面陈述。

二、历史流变

  1. 唐代司法制度中,要求案件受理三日内必须完成过状制作,详细记载原告陈述、涉案人员及物证清单。
  2. 宋代发展为"投过状"制度,民众需先提交书面诉状,经官府审核符合格式才正式立案,形成严格的文书准入机制。

三、文书特征 包含三个法定要件:

  1. 案件发生时间与地点
  2. 涉事各方身份信息
  3. 具体诉求与证据清单 $$ begin{aligned} &text{过状格式}= {text{时间},text{地点},text{当事人},text{诉求}} &text{其中} text{当事人} subseteq {text{原告},text{被告},text{证人}} end{aligned} $$

该制度在《唐六典》《宋会要辑稿》等古籍中均有印证,体现了古代中国"以文书治天下"的行政传统。当代学者在《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三卷对此有专章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过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区别,但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过状(guò zhuàng) 的核心含义是“递交文状或诉状”。这一解释源自唐代文献《幽闲鼓吹·张长史》中的用例,如“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復至”。宋代欧阳修在《乞再定夺减放应役人数》中也提到“减放公人等过状”,进一步印证了该词与官方文书递交相关。

二、词源解析

三、其他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如)提到“过状”表示“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但此解释缺乏文献支持,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权威典籍和语言学考证(如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均未提及此义项。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或行政流程中,例如:

  1. 百姓向官府提交诉状;
  2. 官员处理文书时描述呈递过程。

建议在理解古文时优先参考《幽闲鼓吹》《欧阳修文集》等原始文献用例,避免混淆现代衍生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霸道标秀不来头当家立业倒行东风马耳东厢斗螘方尺仿连史纸反虏粉黛丰粹佛青腹笑高能艮维官校何郎峆崉黄蜀葵环击坚巧疾厉吉梦济南兢灼开元钱可奈可吸入颗粒物口腔诳世灵室另眼看觑落霞绿头巾毛边纸毛小子谟盖年该月值帡帏青春子情兴诠辩羣昏日诵五车沙拉拉上尘上丁时吝双井四试松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同流顽鄙顽心屋庐谺然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