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议的意思、瞽议的详细解释
瞽议的解释
犹妄议。谦词。《旧唐书·突厥传上》:“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愧前良,献替是司,轻陈瞽议。”
词语分解
- 瞽的解释 瞽 ǔ 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瞎:瞽者。 古代乐师。 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瞽。”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 议的解释 议 (議) ì 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瞽议(gǔ yì)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词义
“瞽议”指盲人的议论,引申为浅陋、不达事理或缺乏见识的言论。该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观点粗疏、不合时宜或缺乏依据的见解。其中:
- “瞽”:本义指盲人(特指无目之盲),《说文解字》释为“目但有眹也”。引申为“没有识别能力”“昏昧不明”。
- “议”:指议论、主张、意见。
二、词源与典籍出处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其形成与古代对盲人(瞽者)社会角色的认知相关。瞽者因目不能视,其言论常被视为缺乏观察依据。重要典籍用例包括:
- 《荀子·劝学》:“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此句虽未直接用“瞽议”,但明确将不察情势的言论比作“瞽”(盲),为“瞽议”的语义基础。
- 《汉书·贾谊传》:“文帝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然终不能用其言。” 后世评述贾谊政见未被采纳时,或有以“瞽议”喻指朝廷未能明辨其深谋远虑(此处为反衬用法,指朝廷如瞽)。
- 历代文论/史评:常见于批评空泛、迂腐或不切实际的奏疏、策论,如“书生瞽议,不足采信”。
三、用法与语境
- 作主语/宾语:如“此乃瞽议,不足为凭”“勿为瞽议所惑”。
- 作定语:如“瞽议之言”。
- 使用场景:多用于书面语,尤见于历史评论、政论批判或学术商榷中,强调言论的盲目性、肤浅性或荒谬性。
四、近义词辨析
- 刍议:谦辞,指自己粗浅的议论(中性或自谦)。
- 浅见:指肤浅的见解(中性或自贬)。
- 谬论:指错误的言论(贬义,程度重于“瞽议”)。
- 妄议:指胡乱、非分的议论(贬义,常含僭越之意)。
五、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瞽议”词条释义。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辞书,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 《说文解字》(许慎) - “瞽”字释义。来源:中华书局(经典字书,无公开电子版链接)。
- 《荀子集解》(王先谦) - 《劝学》篇注解。来源:中华书局(权威古籍整理本)。
- 《汉书》(班固) - 《贾谊传》原文。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网络扩展解释
“瞽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谦称自己的言论或建议不够高明。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瞽”(gǔ,本义为盲人)和“议”(议论)组成,字面可理解为“盲人的议论”。
- 引申含义:谦称自己的见解浅薄或不成熟,类似现代汉语的“拙见”。
二、词源与用法
- 谦词属性
古代臣子或文人常用此词自谦,例如《旧唐书·突厥传上》中“轻陈瞽议”,即表示“冒昧提出浅薄的意见”。
- 语境特点
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奏疏中,体现说话者的谦逊态度,如唐代卢俌《论突厥疏》中“多愧前良,献替是司,轻陈瞽议”。
三、例句出处
- 《旧唐书·突厥传上》记载:“臣少慕文儒,不习军旅,奇正之术,多愧前良,献替是司,轻陈瞽议。”
此处通过“瞽议”表达对自身建议的谦逊。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但在研究古文或历史文献时需注意其谦逊含义,避免误解为“妄议”或“胡乱议论”的贬义。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望天鸧鹒阐鼃疵吝佽助麤纵担杖道氅邓稼先钓名凋萎钝滞放甲芳馔風禮干翮赶任务告知贵途和表恒情货人截翦尽瘁金刚神痉挛窘步救疗九铢君火腊肠蓝筹股领讨流烂龙翔虎跃芒然髦秀珉砆南北合套南之威内童批郄导窾卭杖趋就入觐杉子束带舒放送考素色颓沲外国佬哇喇哇喇无后无烟钢遐观鮝鹤贤匹詨讹邪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