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书的意思、官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书的解释

(1).官府的文书。《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 宋 陆游 《纵笔》诗:“归从册府犹披卷,了却官书更赋诗。”《冷庐杂识·小琅玕山馆诗》引 清 严比玉 《到家日作》诗:“只愁一纸官书促,容易归山又出山。”

(2).官府收藏、编撰或刊行的书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阳城 ﹞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 集贤 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经六年,遂无所不通。” 明 刘基 《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会有詔纂修《元史》,东南名士,一时皆集,復命充总裁,官书成,入翰林为学士。”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附复廖钰夫尚书魏和斋山长书》:“且《通志》为合省官书,必应合通省官绅之力以成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然《三国》、《水滸》, 嘉靖 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视若官书,故得见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书是汉语历史文献中的复合词,其词义具有双重指向性。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该词在传统语境中主要指两类文献:其一为官府公文,特指古代由官方编纂或颁布的行政文书、法律条文,例如《周礼》记载的"六官之书"即属此类制度性文献;其二指代官刻书籍,即由官方机构主持刊印的典籍,如宋代国子监刻印的经史著作,这类版本因校勘严谨、刻工精良被后世奉为善本。

从词源演变观察,"官书"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的注疏中,郑玄引"官书"指代国家法典。至唐宋时期,词义扩展至包含科举用书,《新唐书·选举志》载有"官书必精校"的制度要求。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官书守于官府,私书藏于家塾"的学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其作为公共文献资源的属性。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古籍研究领域,特指具有官方背景的历史文献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官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1. 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籍
    指由古代官府主持编纂、刊刻的书籍,通常具有权威性。例如宋代欧阳修《泷冈阡表》中提到“夜烛治官书”,即指处理官方文献。这类书籍涵盖经史典籍、法律文书等,如清代浙江官书局刊刻的经史图书。

  2. 官府文书或公文
    广义上也可指官府日常行政使用的文书,如《周礼·天官·宰夫》记载“掌官书以赞治”,强调其作为治理工具的职能。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三、相关概念


四、现代延伸

法语中“官书”译为“livres édités par le gouvernement”,即政府出版的书籍,保留了“官方刊行”的核心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如浙江官书局书目),可参考历史文献或地方志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八闽办课保安背水战裱褫柄坐比喻长归孱浅朝晨陈婆婆痴痴昵昵躇蹈谠理踧眉丁档坻隤东户杜莱公法人股服马干翼高算根前攻瑕指失官钞广坐刮眼酣醑黑絇画思艰瘁缣巾劫后余生就绪客邦客帆快适况荣立地成佛龙钤陋仪路尘氓蚩木杻睦雍宁死不屈贫腔婆焦谱注千峰百嶂缱绻清神生货身先朝露松根石提掷吐发望门寡无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