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府的文书。《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 宋 陆游 《纵笔》诗:“归从册府犹披卷,了却官书更赋诗。”《冷庐杂识·小琅玕山馆诗》引 清 严比玉 《到家日作》诗:“只愁一纸官书促,容易归山又出山。”
(2).官府收藏、编撰或刊行的书籍。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阳城 ﹞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 集贤 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经六年,遂无所不通。” 明 刘基 《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会有詔纂修《元史》,东南名士,一时皆集,復命充总裁,官书成,入翰林为学士。”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附复廖钰夫尚书魏和斋山长书》:“且《通志》为合省官书,必应合通省官绅之力以成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然《三国》、《水滸》, 嘉靖 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视若官书,故得见收。”
“官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籍
指由古代官府主持编纂、刊刻的书籍,通常具有权威性。例如宋代欧阳修《泷冈阡表》中提到“夜烛治官书”,即指处理官方文献。这类书籍涵盖经史典籍、法律文书等,如清代浙江官书局刊刻的经史图书。
官府文书或公文
广义上也可指官府日常行政使用的文书,如《周礼·天官·宰夫》记载“掌官书以赞治”,强调其作为治理工具的职能。
法语中“官书”译为“livres édités par le gouvernement”,即政府出版的书籍,保留了“官方刊行”的核心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如浙江官书局书目),可参考历史文献或地方志记载。
官书,指国家机关或官方发布的文件、文书。它包含了各种公文、公函、公报、公告、法令等。官书在国家治理、法律体系、政府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官书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十。宀是官字的部首,表示与房屋、住所相关的事物;十是官字的字形构件,表示数目十。官书的总笔画数为15。
官字的来源是象形字,原本描绘了官府宫殿的形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字逐渐转变为指代官员、官职、官方的含义。而官书一词则是指官方机关发布的各种文书。
官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官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官字的古代写法为「㫃」,它是由戌和皿组合而成的。戌表示住所,皿表示容器。而书字的古代写法为「書」,由聿和曰组合而成。聿表示写字,曰表示日子不断流逝的意义。因此,古代的官书写法为「㫃書」。
1. 我收到一封来自政府的官书,要求我提供更多的文件。
2. 请你把这份官书交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办理手续。
官职、官方、官员、官府、文书、公文、公函、公报、公告、法令
文书、公文、公函、公报、公告、法令
民间文书、私函、私人信件、非法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