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池灭族。古代的严刑酷法。《后汉书·李通传论》:“夫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亿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李贤 注:“言族灭而污池之也。”参见“ 污池 ”。
“汙灭”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单字本义及历史用法分析。《汉语大词典》收录“汙”为“污”的异体字,本义指浑浊的水,引申为玷染、败坏。《说文解字》释“灭”为“尽也”,指事物完全消失的状态。二字组合形成的“汙灭”包含两层含义:
一、物理湮灭
指事物因外力污染或侵蚀而彻底消亡,如《汉书·王莽传》载“宗庙汙灭”,形容宗庙建筑遭破坏后完全损毁的状态。此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强调有形物体的消逝过程。
二、精神玷损
引申指名誉、德行遭受不可逆的败坏,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心知之汙灭”即用此义,描述心智被蒙蔽后产生的道德沦丧现象。现代汉语中该用法已逐渐被“污损”“玷污”等词取代。
该词属于古汉语遗存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未单独列目,但可通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证其历史用法演变轨迹。当代语言实践中多用于学术文献引证或文学创作中的仿古表达。
“汙灭”是古汉语中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古代一种严酷刑罚,即“污池灭族”。具体指将罪犯灭族后,尸体投入污池(蓄积污水的池子)中,带有极端的侮辱性惩罚性质。
出处与注解
源自《后汉书·李通传论》:“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唐代李贤注:“言族灭而污池之也。”说明该刑罚兼具肉体消灭与精神羞辱的双重目的。
字形与同义词
“汙”为“污”的异体字,因此“汙灭”也写作“污灭”。两词含义相同,均强调通过污池处理尸体来强化刑罚的残酷性。
历史背景
该刑罚反映了汉代法律中“族诛”制度的严苛性,属于极端政治镇压手段,常用于谋反等重罪,旨在以恐怖手段震慑他人。
现代使用
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日常交流中罕见。
建议需查询具体古籍案例时,可参考《后汉书》相关注释或汉代法制史研究资料。
暗亏豹雾隐本币迸集贲军之将餐卫唱龙眼劖言劖语屮昧骋技秤心宸廑持操触通定向天线丢盹丰溢富钩攻击行为归觐骇人怀挟花栲栲儿江珠郊寰集解击均九股索九行八业狷愤跨坊廓达大度兰薰两税使珑葱駡大街明辟木城瓯越普选遣词造意乾乾浄青盻然蜡染眸散更侍妾双转马束草丝竹会橚矗叹悼椀脱午枕象棊闲谷小家门小郎君晓韵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