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火的意思、午火的详细解释
午火的解释
谓正午烈日。 唐 黄滔 《杨状头赞图》:“且午火烧空,一阴司月,面泉石或病乎炎毒,处城池而奈彼鬱蒸。”
词语分解
- 午的解释 午 ǔ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用于计时: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午间。午饭。午睡。午休。午夜(半夜、子夜)。 古同“忤”、“迕”,逆,背。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火的解释 火 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火速。十万火急。 指枪炮 * 等:火药。火炮。 发怒,怒气:火暴。火
专业解析
"午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午"与"火"的本义及组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主要体现于传统天文历法、五行学说及民俗文化中:
一、单字释义
-
午
- 本义指地支的第七位,对应一天中的正午时分(11:00-13:00),此时太阳位于天空最高点,光照最强。《说文解字》释:"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其象形字如杵臼相抵,后借为地支名。
- 引申为方位中的正南方(因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如《淮南子·天文训》:"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
-
火
- 本义指燃烧的火焰,《说文解字》:"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
- 在五行学说中,火代表热能、光明、升腾 的属性,与夏季、南方、红色等关联。
二、"午火"的复合含义
-
天文历法角度
指正午的烈日 或夏季的炽热之气。古人观察到午时阳气最盛,火性最旺,故以"午火"形容极热状态。如《黄帝内经·素问》提及"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即与午火之炎上特性呼应。
-
五行学说角度
在干支与五行配属中,地支"午"属阳火,象征极致的热能与生命力。如《五行大义》载:"午者,阳火之精,位在南方。" 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命理学,用以描述自然与人体能量的周期性变化。
-
民俗文化引申
因"午火"蕴含极盛阳气,民间衍生出驱邪避秽 的象征意义。例如端午节(农历五月午日)悬挂艾草、菖蒲,即取"午火"克阴邪之意。
三、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第7卷,第102页:"午火"词条释义为"午时的烈日"。
-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第3册,第201页:以五行学说释"午"属火。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考释"午""火"本义及引申脉络。
- 《五行大义》(萧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系统阐述干支五行配属理论。
"午火"的核心内涵是以地支"午"的时空特性(正午、南方)为基底,结合五行之"火"的能量属性,形成对炽热、升腾、极阳状态 的文化表达,贯穿于传统哲学与实践应用中。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午火”的解释需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作为十二地支的术语,二是作为汉语词汇的独立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析:
一、作为十二地支的午火(核心概念)
-
基本属性
- 午火位列地支第七位,五行属阳火,对应正南方位。
- 时间上代表农历五月(仲夏),节气为芒种至夏至。
- 八卦中属离卦,象征光明、炎热与能量。
-
象征意义
- 自然象意:烽火台、烈日、冶炼之火,可引申为战争、传播媒介。
- 人文象意:热情冲动(如奔马)、文章才华、鲜艳夺目的事物(如红旗、灯光)。
- 身体关联:对应眼睛、心脏,因离卦主视觉与血液循环。
-
五行特性
- 午火为地支中最旺之火,兼具稳定性(藏干丁火、己土)。
- 与其他五行作用时表现多变:遇土则炎、遇金则熔、遇水则交缠。
二、作为独立词语的“午火”
- 字面含义:指正午时分的烈日,形容阳光炽烈或火焰旺盛的状态。
- 文学用法:常见于描写自然景象(如“午火烧空”)或比喻热烈氛围。
“午火”既可指代地支体系中象征盛夏与光明的阳火,也作为汉语词汇描述正午烈日的炽热。其文化内涵丰富,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地支体系,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剗弃吃一看十臭皮袋蛓毛鹰悴沮獃磕磕逮行当匈大团结玷秽罚觥放懈簠簋不脩伏旱附讬纲辖姑婆固穷寒村痕沫洪峰怳怳豁口交利蛟鑪疾风金炉谨脩跨马鞍拉闲撂手临潼斗宝绿浪墨荡子猊座泼火雨乾菜前筹千古奇闻黔娄妻謦谈骑竹全周塞拉利昂射速涉外势不可当释典试纸填格子停绝童卷同声一辞荼缓卧褥香炉狭促乡人心本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