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的支流或下游。 唐 元稹 《赛神》诗:“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新唐书·天文志一》:“又下流得婺女,当 九河 末派,比于星纪,与 吴 越 同占。”
(2).比喻事物后来发展的分支、流派。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谈经用燕説,束弃诸儒传。滥觴虽有罪,末派瀰九县。”《四库全书总目·经一·周易正义》:“《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於讖纬。”
“末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多用于学术、文化领域,形容某一思想或传统在传承中逐渐偏离本源、趋于衰微的状态。例如批评学术研究偏离经典本义时,可称其为“末派流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如元稹、黄庭坚诗作),可参考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末派,古时指佛教的一种学派,又称"末党",主要根据佛经末法思想发展而来。末派强调修习其他经论已经没有意义,只需专心修持阿弥陀佛。
末派的拆分部首为木(mù),笔画数为5。
末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印度的大乘佛教,传到中国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学派。末派在唐代达到顶峰,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
末派的繁体字为「末派」。
古时候汉字「末派」的写法与现代相同。
1. 在佛教历史中,末派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2. 末派的学说对佛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末派的组词:末法、末世、佛教、修持、学派等。
末派的近义词有:末党、末教、末学。
末派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立概念,但可以与其它佛教学派相对立,如宗派、宗教、主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