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罚或荐举,指赏罚之事。《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
“谴举”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责罚与荐举的结合,泛指赏罚之事。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谴”指责备、责罚(如官员降职),“举”指荐举、提拔。两者结合后,泛指对人或事的赏罚评价机制,常见于古代政治或管理语境中。
典故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此处李斯劝谏秦始皇:若赏罚决策不当,会暴露君主能力的不足。
使用辨析
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例如评价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古代吏治注重谴举并行,既有监察弹劾,亦需擢拔贤能。”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延伸讨论,可参考《史记》相关篇章或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谴举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公开指责或斥责他人的不当行为或错误。它表示通过发表言论或提出抱怨来批评或警告他人的行为。
谴举的拆分部首是讠(讠为冶部)和聿(聿为曰部)。拆分后的部首笔画分别为2和6,总共8个笔画。
谴举是由“谴”和“举”两个字组成。古代将这两个字合并起来使用。“谴”由“言”和“龙”组成,表示言辞严厉地斥责;“举”由“卩”和“巨”组成,表示批评或指责。在繁体字中,谴举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谴举的写法没有变化。它的结构和现代汉字相同,只是笔画的顺序可能有所不同。
1. 他公开谴举了政府的腐败行为。
2. 媒体经常谴举那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谴责、指责、批评、谴责、谴责书
责备、斥责、指摘、责骂
赞扬、表扬、赞美、夸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