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编的意思、外编的详细解释
外编的解释
正书以外带补遗、补缺性质的别编。《宋史·艺文志一》:“ 程迥 《易章句》十卷,又《外编》一卷。” 清 雷浚著 《说文外编》:“因取见于群经和《玉篇》、《广韵》而《说文》不载的字,故以外编为名。”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
- 编的解释 编 (編)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
专业解析
外编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术语,主要应用于古籍整理与出版领域,其核心含义指正集之外另行编纂的附属内容。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献应用角度分层解析:
一、核心释义
-
附属编纂物
指独立于主体文献(正编)之外,另行辑录的补充性文本。这类内容通常因体例、年代或主题差异,未被纳入正编体系,但具有关联性参考价值。例如《四库全书》将部分存目文献归为“外编”,以区别于主体经史子集四部。
-
非正统的编目
在传统目录学中,“外编”暗含对文献权威性的区分。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将佛道典籍列为外编,反映古代学术体系中对“正统”与“边缘”文献的分类逻辑。
二、文献学特征
- 补遗性质:外编常收录正编未涵盖的佚文、异文或争议性材料。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将历代考异、辨伪附为外编。
- 体例灵活性:不受正编框架约束,可兼容笔记、札记等非正式文体。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即以外编形式保存考据杂说。
- 学术批判性:部分外编隐含对正编的修正或补充观点。例如朱熹《楚辞集注》将《吊屈原赋》归入外编,体现对传统楚辞体系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延伸应用
在当代出版中,“外编”概念延伸至三类场景:
- 学术丛书:如《鲁迅手稿全集》将书信、日记作为外编单册出版;
- 地方志书:新修方志常另设《外编卷》收录民间传说、碑刻拓片;
- 数字文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将存目文献、残卷标注为外编资源。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3卷第421页。
-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凡例”第17条。
-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三《释通》。
-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附录《外编·唐代进士录补遗》。
网络扩展解释
“外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ài biān,其核心含义指正书以外带有补遗、补缺性质的别编,属于文献学或学术著作中的补充内容。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补遗性质:外编通常是对正书的补充,收录正书中未包含或需要修正的内容,例如《宋史·艺文志一》提到程迥的《易章句》十卷后附有《外编》一卷,用于补充遗漏。
- 别编形式:独立于正书之外,但与之关联,如清代雷浚的《说文外编》专门收录《说文解字》未载但见于其他典籍的汉字。
2.历史与实例
- 古代应用:宋代已出现外编形式,用于扩展经典文献内容;清代学者进一步将其用于考据学,如通过外编补全文字学资料。
- 现代延伸:部分语境下可能引申为“非核心的附加内容”,但需注意与“编外”(人事编制概念)区分。
3.字义分解
- 外(wài):原指外部、非核心,引申为“正书之外”。
- 编(biān):指编纂、编撰,强调系统性整理。
4.相关概念辨析
- 与“补编”异同:外编更侧重独立成册,而补编可能直接附于正书之后。
- 与“编外”区别:后者多指人事编制外的聘用关系,属现代用法,需避免混淆。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学术讨论,可参考《宋史·艺文志》或清代考据学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倕北阴绷席变换贬累閟隔碧环冰翁冰语才量迟拙丑状疮疹捶琢大金川旦暮入地得宝歌繁叶愤慨高庞寒柝好吹牛灏瀚谹谊画黛涣然冰释虎虎有生气嘉醴金瓜极刑捃刀卡车狂会灵壁瘰癧昧景门捷列夫鸣鸱慕位年画跑辙品秩起令青草山穷猿失木全履带车三世佛撒沁召伯树噬齧识宇素灵土纸王八羔子枉抑显善消极因素下乔木入幽谷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