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德舞的意思、武德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德舞的解释

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 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东观汉记·明帝纪》:“上尊号曰 显宗 ,庙与 世宗 庙同,而祠祫祭於 世祖 之堂,共进《武德》之舞。”《宋书·乐志一》:“﹝ 汉高祖 ﹞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干戚。”《隋书·音乐志上》:“皇考 高祖武皇帝 神室奏《武德舞》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德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宫廷祭祀舞蹈,始创于西汉时期,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活动。其名称源于汉高祖刘邦的谥号"高皇帝",因刘邦在位期间推行"武德"治国理念而得名。该舞蹈承载着纪念开国功勋与彰显礼乐文明的双重功能。

从语义构成分析,"武德"二字分别指代军事功绩与道德教化。《汉语大词典》对"武德"的释义为:"武道之德,指以武功安民、以文德治国的统治理念"。舞蹈以"武"为核心,通过干戚(盾与斧)等兵器道具展现军事威仪;同时融入"德"的礼制内涵,以队列变化象征天地秩序,体现汉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武德舞表演时需六十四人组成八佾方阵,着玄色礼服配赤色蔽膝,动作刚劲肃穆。其乐章内容包含《武德》《五行》《昭容》等篇章,既有战场杀伐之声,亦含钟磬雅乐之韵。这种文武交融的形态,成为后世"武舞"体系的典范,对唐代《秦王破阵乐》、宋代《定功之舞》等宫廷舞蹈产生深远影响。

在文化传承层面,武德舞的仪式规范被收录于《周礼·春官》注疏,历代史书对其形制演变均有记述。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特别指出:"汉武德舞虽承周制,然增以高祖开国之事,实为创制",印证了该舞蹈在礼乐制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代考古发现的徐州汉墓乐舞俑群,其持械而舞的形象可视为武德舞的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武德舞”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权威资料综合理解:


一、作为古代雅舞名(主流含义)

  1. 基本定义
    武德舞是汉代创制的雅舞,主要用于宗庙祭祀,以歌颂帝王武功和治国功绩。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创制此舞,“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象征通过武力平定乱世、建立太平。

  2. 表现形式
    舞者持干戚(盾牌与斧钺)表演,动作庄重威严,体现“以武止戈”的军事思想。例如《隋书·音乐志》提到隋朝祭祀时仍沿用《武德舞》辞。

  3. 历史演变
    汉代后,武德舞成为历代宗庙祭祀的重要乐舞之一,如东汉明帝时期“共进《武德》之舞”,其文化意义逐渐与“仁战”“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融合。


二、作为成语的引申含义(现代语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英勇善战的将士及其威武品德”,由“武德”(武功与品德)和“舞”(展示)组合而成。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撑,可能是对舞蹈名称的引申或误读。


总结对比

角度 雅舞名(主流) 成语(引申)
来源 《汉书》《隋书》等史书记载 现代词典释义,无明确古籍依据
用途 宗庙祭祀,颂扬帝王武功 形容军事才能与品德
权威性 极高(汉典、CCTV等权威来源) 中等(部分网络词典)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采用第一种解释,若需现代比喻义需注明出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埃土百喙一词白头偕老白羊车报贶边情并用草架趁趃成品词坛蛋丁叨啕道尹大仪断绠分娩钩娄谷耗贵人多忘汉仪浩茫讧诈花花世界槐第毁丑毁宗角槎极度戒护及格卙卙井华水朘耗絶识刻刀空城枯笔拉稿敛后疏前麽道庙塔徘翔朋伙破族千刀万剁拳猛屈滞穣穣垓垓三类诗骨耍钱树栽调协停柩尪羸违正笑毁蟹行文字稀糊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