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僧律的意思、僧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僧律的解释

佛教戒律。 唐 白居易 《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诗:“今春入道场,清浄依僧律。” 唐 严维 《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 宋 范成大 《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诗:“我老乃多戒,颇似僧律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僧律是佛教术语,指僧团共同遵守的戒律规范体系,其核心内容包含“止持”与“作持”两类行为准则。具体释义如下:

一、定义与功能 僧律源自梵语“Vinaya”(毗奈耶),意为调伏、灭除烦恼的教法,是佛陀为僧众制定的行为准则,具有维护僧团秩序、指导修行实践的作用。其根本经典包括《四分律》《十诵律》等(来源:《四分律》卷第一,佛陀耶舍译)。

二、核心内容

  1. 根本戒条:以“四波罗夷罪”为基础,包括淫欲、偷盗、杀生、妄证四重禁戒,犯者逐出僧团(来源:《十诵律》卷第二,弗若多罗译)。
  2. 生活规范:涵盖衣食住行细节,如过午不食、禁止蓄财等,称为“百众学戒”(来源:《摩诃僧祇律》卷第三,佛陀跋陀罗译)。
  3. 团体制度:包括布萨(半月诵戒)、羯磨(集体议事)等僧团管理规则(来源:《五分律》卷第十八,佛陀什译)。

三、历史演变 公元5世纪,道宣律师创立南山律宗,结合中土文化系统阐释僧律,提出“戒体说”,主张戒律精神应融贯于修行者的心性(来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道宣著)。

四、现实意义 现代汉传佛教仍以《四分律》为僧制基础,中国佛教协会定期修订《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延续僧律适应时代的调适传统(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官网《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网络扩展解释

“僧律”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ēng lǜ,指佛教戒律,即佛教僧团为规范修行者行为而制定的规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僧律”由“僧”(出家修行的佛教徒)和“律”(戒律、规则)组成,特指佛教中约束僧侣日常修行、生活的戒律体系。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今春入道场,清浄依僧律”,描述修行时遵守戒律的状态。

  2. 文学与历史背景

    • 唐代严维《赠别至弘上人》提到:“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体现僧律与佛学修习的关联。
    • 宋代范成大则以“我老乃多戒,颇似僧律缚”自嘲,借僧律表达对自我约束的感慨。
  3. 具体内容
    僧律涵盖修行者的衣食住行、道德规范、禅修方式等,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根本戒,以及更细致的日常行为准则。

僧律是佛教僧团维持秩序的核心制度,既体现宗教精神,也在文学中成为修行者自律的象征。如需进一步了解戒律细则,可参考佛教经典《四分律》《梵网经》等。

别人正在浏览...

暴新鲜蚕丛路策牍乘便酬功给效揣摩楚雨存孤殚蹙副品该贯给捷革枭钩鎌刀关览还飙邯郸重步合量鸿节华薄呼和浩特徽墨谫材渐行结绶积伐鸡皮疙疸拘系聚乙烯塑料类昊炼格连治立交桥马错明若观火牡橭目笑闹烘烘馁魂儜拙哦松排草扑忙强仕清材旗主骑竹马趋媚袽塞十停世胄书厨疏明污毁污秽诬陷向注鲜逸孝廉方正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