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夷的意思、倭夷的详细解释
倭夷的解释
纡回历远貌。《诗·小雅·四牡》“周道倭迟” 陆德明 释文:“《韩诗》作‘倭夷’。”
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 贵可 辟孝廉,除 嘉兴府 同知, 倭 夷登岸,失不以闻,被罪死秋官狱中。”《明史·兵志三》:“岛寇 倭 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 郭沫若 《厓门》诗:“古祠已毁 倭 夷火,危石犹存 宋 帝踪。”
词语分解
- 倭的解释 倭 ō 古代对日作战时称日本为倭:倭奴。倭寇。倭刀。 倭 ē 古同“逶”,逶迤。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夷的解释 夷 í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弄平:夷为平地。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等辈:“诸
专业解析
"倭夷"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历史语境及语义演变来理解:
一、字义解析
-
倭 (wō)
- 本义指"顺貌",见于《说文解字》:"倭,顺皃(貌)。从人委声。"(《说文解字·人部》)
- 后专指古代日本或日本人。汉代已用"倭"指代日本列岛居民,如《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汉书》卷二十八)
-
夷 (yí)
- 原指东方部族,《说文解字》释:"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说文解字·大部》)
- 引申为对周边民族的泛称,含"未开化"之意,如《礼记·王制》:"东方曰夷。"
二、词汇含义
"倭夷"为复合词,常见于明清文献:
- 历史指代:特指古代日本族群,如明代抗倭文献中称日本海盗为"倭夷"(《明史·日本传》)。
- 语义色彩:含文化贬抑性,体现古代华夏中心观对异族的称谓,现代因含歧视意味已罕用。
三、语义演变
- 中性→贬义:早期如《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客观记载倭人风俗;明清后因倭寇侵扰,"倭夷"渐带贬义。
- 现代禁用:当代汉语因尊重民族平等,此类称谓已被"日本""日本人"等中性词取代。
四、权威参考
- 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倭夷"词条:"旧时对日本人的蔑称"。
- 字源考释参考《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 历史用例见《明史·外国传三·日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使用提示
该词属历史语境词汇,现代交流中应避免使用,以符合文明互鉴原则。研究历史文献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倭夷”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纡回历远貌(古义)
源自《诗经·小雅·四牡》“周道倭迟”的异文记载,《韩诗》写作“倭夷”,形容道路迂回曲折、漫长遥远。
-
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
自汉代起,“倭夷”多指日本人。《史记》《明史》等文献中,该词用于描述日本族群或倭寇,如《剪灯馀话》记载明代倭寇侵扰事件。
二、语义演变与使用语境
- 早期中性描述:先秦至汉代,词义侧重地理特征,无贬义。
- 后期贬义色彩:随着倭寇侵扰(如明代东南沿海),逐渐带有歧视性,如郭沫若诗“古祠已毁倭夷火”反映其侵略行径。
- 现代使用建议:当代学术或历史语境中可用于客观描述,但需注意其历史背景,避免直接用于称呼日本人,以免引发误解。
三、语言结构
- 构成:由“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和“夷”(中原对四方族群的泛称)组合而成,属偏正结构。
- 拼音:wō yí(注音:ㄨㄛ ㄧˊ)。
四、相关文献与例句
- 《韩诗》:“周道倭迟(夷)”
- 《明史·兵志三》:“岛寇倭夷,在在出没”
- 明代对联:“倭夷犹未殄,展望漫天烽火”
建议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分析中结合具体语境使用该词,日常交流中推荐使用中性表述如“日本人”或“古代日本族群”。
别人正在浏览...
爱才若渴暴厥采区惨可可长没抄擿触目儆心初元村言错迎点札顿甲顿悟阏制仿写风裘封瘗鬼责旱冰场红毛花柳塲呼隆降本流末奬札椒杯假撇清楬着基干经藏僦房卷掳局蹴绝缘体沮激匡维睽违鬎疬泪腺列土分茅丽服灵胥名从主人缗蛮母师木实纳甲狃泰盘考千金马桥鄣秦川女青阙沙叱利松大檀印探幽索隐煨烬误植下甲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