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师的意思、母师的详细解释
母师的解释
(1).母亲的典范。
(2).傅母,女师。母,通“ 姆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 李贤 注:“母,傅母也。师,女师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班姬 《女戒》,足称母师也。” 宋 张孝祥 《回韩崧卿定书》:“习母师之训,敢云 张仲 孝友之风;承舅姑之贤,庶图 韩姞 燕誉之喜。”
词语分解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 师的解释 师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刼 )为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效法:师法古人。 榜样:师范。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专业解析
“母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母亲兼教师的角色,特指古代贵族家庭中承担教育子女(尤其是女德、礼仪)职责的母亲或女性长辈。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本义:母亲与教师双重身份
- “母”指生育、抚养子女的母亲。
- “师”指教导、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师。
- 合称“母师”,强调母亲在养育子女的同时,也承担着启蒙、教导的责任,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这体现了古代对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在子女品德养成中重要作用的重视。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
-
引申义:女德的典范与教导者
- 在古代文献中,“母师”常特指那些德行高尚、通晓礼仪,并能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尤其是女儿)和家族中其他女性的女性长辈。她们不仅是自己子女的榜样,也是家族中女性教育的实施者。
- 例如,《列女传》等典籍中记载的贤母故事,常被后世尊为“母师”的典范。她们所教导的内容多涉及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四德”)以及持家之道。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
-
文化背景:古代贵族教育与礼教传承
- “母师”的概念与古代贵族(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家庭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结构下,母亲或家族中有德行的女性长辈负责在闺阁之内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和品德熏陶。
- 这种教育是礼教传承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下一代,特别是培养知书达理、恪守妇道的女性。来源:《中国文化史》(柳诒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王利器著,商务印书馆)
“母师”一词,在汉语词典释义中,主要指身兼母亲与教师双重角色的女性,尤其强调其在家庭内部对子女(特别是女儿)进行品德、礼仪教育的重要职责。它是古代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在道德教化中核心作用的体现,常用来指代德行高尚、堪为楷模并承担教化之责的女性长辈。
网络扩展解释
“母师”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
-
母亲的典范
指品德高尚、行为可被效仿的母亲形象。例如《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的鲁国寡母,因言行一致、守信重诺,被鲁穆公赐尊号“母师”,成为贵族女性学习的榜样。
-
傅母与女师
古代宫廷或贵族家庭中负责教导女性礼仪、德行的专职女性教育者。“母”通“姆”,即保姆或教养者,“师”指教师,二者合称代指女性导师。
二、典故与文献依据
- 鲁国母师故事:春秋时期,一位鲁国寡母与儿媳约定归家时间,提前返家时坚持在村外等待至约定时刻才入门,以此树立诚信典范,被官方表彰为“母师”。
- 《文心雕龙》引用: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诏策》中称赞班昭的《女诫》具有“母师”的教化意义。
三、延伸理解
该词体现了古代对母亲角色与女性教育者的双重推崇,既强调家庭伦理中的母德,也反映贵族阶层对女性教育的制度化需求。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女性史或伦理思想时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可查阅《后汉书·列女传》或《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爱溺鄙暗愊忆不使采齐残喘厕牏程篇逞艳池隍踌躇不决揣称春旆从人打冲锋雕金东土六祖烦浊棼刍峰会風驅電掃粉荔枝高骞呵导货农火上弄冻凌简絜架造接替极谱济育开萌来哚浪漫谛克连雪落生芒鞋竹笠凭靠戕忍前奏清滑清夜旗幢羣魔乱舞认做柔蠕柔弱若个颡子眼时速手风琴守终顺期束仪私亲天塌地陷碗筷骛奇崤崡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