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母亲的典范。
(2).傅母,女师。母,通“ 姆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宠,赖母师之典训。” 李贤 注:“母,傅母也。师,女师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班姬 《女戒》,足称母师也。” 宋 张孝祥 《回韩崧卿定书》:“习母师之训,敢云 张仲 孝友之风;承舅姑之贤,庶图 韩姞 燕誉之喜。”
“母师”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母亲的典范
指品德高尚、行为可被效仿的母亲形象。例如《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的鲁国寡母,因言行一致、守信重诺,被鲁穆公赐尊号“母师”,成为贵族女性学习的榜样。
傅母与女师
古代宫廷或贵族家庭中负责教导女性礼仪、德行的专职女性教育者。“母”通“姆”,即保姆或教养者,“师”指教师,二者合称代指女性导师。
该词体现了古代对母亲角色与女性教育者的双重推崇,既强调家庭伦理中的母德,也反映贵族阶层对女性教育的制度化需求。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女性史或伦理思想时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可查阅《后汉书·列女传》或《文心雕龙》相关章节。
“母师”是一个汉字词组,指的是教育者中的母亲或母亲般的人,也可以泛指具有母亲般关怀和教育精神的人。
“母师”的部首是“母”,共有6个笔画。
“母师”一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是将“母”和“师”两个字组合而成。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母師」。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母师”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显著的变化。
1. 她是一个慈爱而严谨的母师,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2. 我的母师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和知识,让我受益终生。
母性、母爱、师长、师生、师者、师训
教育者、教师、导师、老师
学生、受教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