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状的意思、文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状的解释

(1).向上司申报的文书。《隋书·卢恺传》:“ 威 之从父弟 彻 肃 二人,并以乡正徵诣吏部, 彻 文状后至而先任用。”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札子》:“各限自指挥到日,一月内取到文字,发送史局,其逐路监司州府,逐县长吏,各具无漏略文状连申。”

(2).指诉状。《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因帮了一个生铁 王员外 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 开封府 里告了一纸文状……迭配出界发放。”

(3).字据,军令状。《三国演义》第六九回:“ 洪 曰:‘倘有疎失,若何?’ 郃 曰:‘甘当军令。’ 洪 勒了文状, 张郃 进兵。”《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洪 ﹞大怒曰:‘吾教汝休去,汝取下文状要去;今日折尽大兵,尚不自死,还来做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状是汉语中的复合名词,由“文”与“状”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随历史语境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释义:

一、古代文书、公文的总称

指官方或正式场合使用的书面文件、凭证或记录。此义项源于“文”指文字、文书,“状”指陈述情由的文件。常见于古代行政、司法活动中,如官府发布的通告、证明身份或事件的凭据等。

例:《水浒传》中林冲遭陷害,“押了一道牒文,差人防送林冲,交付与沧州府尹”,此处的“牒文”即属文状一类。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卷第1533页“文状”条释义一。

二、特指诉状或控告文书

明清小说及历史文献中,“文状”常指诉讼文书,即百姓向官府提交的控告书或状纸。此用法强调其法律效力与正式申诉功能。

例:《儒林外史》第五回:“严贡生慌了,自心里想:‘……这事必须亲告官,才得断明。’随即具了文状,到县里告状。”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第1367页“状”字条下“文状”释义。

语用特征补充

“文状”属书面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特定法律史研究领域。其使用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避免与现代行政文书混淆。

综合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598页“文”字条关联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文状”是古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官方申报文书
指下级向上级呈报的正式文件。例如《隋书·卢恺传》记载“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即说明官员任职时需提交此类文书。

二、诉讼文书
特指向官府递交的诉状。如《水浒传》中高俅因行为不端被“告了一纸文状”,最终导致其被发配。

三、承诺字据
类似军令状的书面保证。典型例子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张郃立下“文状”后领兵作战,若失败则需承担军法责任。


语源与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官方或民间书面场景,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三个义项的共通点在于均指向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字凭证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荒暗纠博采不老气才辩吃饭家生怆然刍论达公鞋电能表垢泥轨程古训横驰花花草草皇帝行宝荒夷火枣焦鬲徼迎尽美尽善决定性蹶死军令如山挎斗,挎斗儿老根连篇累牍溜孰隆宠麦秀寒末照浓酽翩若惊鸿辟忌幈风千岛湖轻描淡写情趣横生欺魄圈槛驱妖入监闰益桑主三九绳橛之戏世事炎凉侍御师说东谈西四失邃室俗情停着推析违叛微言大义斡流黠慧醎酸西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