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圈禁野兽的栅栏。《淮南子·主术训》:“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宋 苏洵 《兵制》:“ 秦 汉 以来,诸侯之患不减於三代,而御卒伍者,乃知蓄虎豹,圈槛一缺,咆勃四出,其故何也?”
“圈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圈槛”读作quān kǎn,指圈禁野兽的栅栏或笼子,多用于饲养猛兽(如虎、豹、犀牛、大象等)。该词由“圈”(围栏)和“槛”(栅栏)两个同义字复合而成,强调对动物的限制与隔离。
2. 文献出处
3. 用法与延伸
4. 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日常使用较少。需注意“槛”在此词中读kǎn(第三声),与“门槛”的“槛(jiàn)”区分。
参考资料:综合自汉典、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
“圈槛”这个词是指一种围住或围阻的东西,可以用来指代围着房屋、院子、花园等的栅栏或栏杆,也可以表示比喻的意义,比如指代障碍物或限制。在文学作品中,圈槛也经常被用来象征一个人所受到的束缚。
“圈槛”的部首是“囗”和“木”,部首“囗”表示四边形的围栏,部首“木”表示与树木有关。由于部首没有笔画,所以小节描述提到的“木”笔画是3画。
“圈槛”一词的来源不太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汉语词汇,没有繁体字形式,不过在繁体字系统中,可能会使用与简体相同的字形。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一种古代写法将“圈槛”写作“圏檻”或“圈界”,虽然字形有细微差别,但意思是一致的。这种写法相对较少见,现代书写更常用“圈槛”的形式。
1. 我家的院子周围围着高高的圈槛,看起来很安全。
2. 他把自己关在自己设定的心理圈槛里,无法真正放开心扉。
3. 这项法律设立了不少限制和圈槛,给了企业经营者很大的压力。
衍生词:圈套、槛外、围槛
近义词:围栏、栅栏、界限
反义词:开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