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肩瘦的意思、诗肩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肩瘦的解释

原谓贫寒与苦吟使诗人的肩胛耸起。后形容诗人苦吟。语本 宋 苏轼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之二:“遥想后身穷 贾岛 ,夜寒应耸作诗肩。”《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肩瘦"是一个富有古典文学意蕴的意象,并非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标准词条,其含义需从古典诗词的语境和文人审美传统中探寻。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面释义与核心意象

二、 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1. 苦吟与创作的象征: “瘦”常与诗人呕心沥血、反复推敲字句的创作状态相关联。古人认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专注创作常使人废寝忘食,导致形体消瘦。“诗肩瘦”可视作这种创作艰辛与投入的外化表现。
  2. 清高与脱俗的标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画和诗词中,“清瘦”常与高洁、孤傲、不慕荣利、超然物外的品格相联系。诗人不同于追求富贵的世俗之人,其志趣在于精神世界,身形之“瘦”反衬其精神之“丰”与品格之“清”。这与“梅妻鹤子”、“林下风气”等意象有相通之处,体现了士大夫对淡泊名利、寄情诗书的理想人格的推崇。
  3. 才情与风骨的体现: “瘦”也暗含一种嶙峋的风骨和内在的张力。诗人虽身形单薄,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诗肩瘦”不仅指其形,更喻其神,是诗人内在才情、孤傲气质与不屈风骨的视觉化表达。

三、 文学渊源与典型运用 “诗肩瘦”最著名的出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

“雪后东风应解冻,诗肩清瘦耸成山。” (出自《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

后世文人常化用或呼应此意象,用以形容诗人清癯脱俗的形象或自况其创作状态与心境,使其成为古典诗词中一个标志性的文人形象符号。

“诗肩瘦”并非一个独立的词典词条,而是源自古典诗词(尤以苏轼诗句为代表)的一个经典意象。它生动刻画了诗人因专注创作、追求精神超越而身形清瘦、姿态孤高的形象,深刻蕴含了苦吟创作的艰辛、清高脱俗的品格、以及嶙峋傲岸的风骨等文化内涵,是中国文人审美传统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

主要参考来源:

  1. 《苏轼诗集》 (清·王文诰辑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 包含《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原诗及注解。
  2. 《全宋诗》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收录苏轼原诗。
  3. 《谈艺录》 (钱钟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在论述古典诗歌意象与文人审美时,对类似“清瘦”象征体系有精辟分析。
  4.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瘦硬”、“清癯”等范畴的审美价值及其与士人精神的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诗肩瘦”是一个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化表达,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句“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原指诗人因贫寒与苦吟习惯导致肩胛骨凸起,后引申为诗人专注创作时清癯忘我的状态,常与贾岛这类苦吟派诗人形象关联。

二、文学意象特征

  1. 苦吟象征:通过身体消瘦的具象化描写,体现诗人推敲字句的执着,如《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即以枯枝喻清瘦肩骨,暗指作诗艰辛。
  2. 文人风骨:融合了传统文人安贫乐道、专注艺术的精神追求,瘦削身形成为精神超脱的符号。

三、文化关联

该词与“郊寒岛瘦”的审美取向一脉相承,反映了古代对诗人“穷而后工”创作观的认同。苏轼通过贾岛典故,将物质困顿与艺术成就形成张力,塑造出典型的文人形象。


注:如需查阅原始文献,可参考苏轼诗集及《红楼梦》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标点符号避刑不结不文不武采擿惭怅畅亮吵闹称功诵德赤赐宠利充盈蹙蓄淡妆轻抹钓杆吊笼顶礼慈云帝辇之下豆牙菜风木杠台格杀无论公鸡贵金属恨色宏猷呼之欲出俭设京报人急攘攘酒帘急危机筵涓毫离本遴考曼睇冥飞明辅虐割内骨蓬头跣足僻老评点皮掌蒲笨车钱粟屈居囷囷羣英会覰觎山水弄沈审摄位鼠头鼠脑树艺祀孔晚出下岗喜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