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税粮的意思、税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税粮的解释

元 明 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元史·食货志一》:“ 成宗 大德 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復定 上都 、 河间 输纳之期。”《明史·食货志一》:“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 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税粮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专指以粮食形式征收的田赋,特指明初在实物税阶段向农户征收的粮食实物税。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一、基本定义与历史背景

“税粮”作为复合词,“税”指国家强制征收的赋税,“粮”即粮食作物。该制度源于唐代“租庸调”中的粮食征收,至明代成为田赋主体形态。明洪武年间定制,田赋主要征收米、麦等实物,统称“税粮”,《明史·食货志》载:“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夏税曰米麦,秋粮曰米,皆谓之税粮。”

二、征收方式与折算制度

  1. 实物征收为主

    农户按田亩数量和质量缴纳粮食,如江南亩征三斗,北方亩征一升(《中国赋税史》)。明初全国税粮年收入约3000万石,占财政收入七成以上。

  2. 折色银制度

    宣德年后推行“金花银”改革,允许将税粮折合成银两缴纳。《明会典》记载:“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标志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

三、制度特征与社会影响

四、现代语义转化

清代“摊丁入亩”后税粮概念淡化,现代汉语中:

参见文献

  1.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陈光焱《中国赋税发展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万历《明会典》卷三十·户部十七
  4.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网络扩展解释

“税粮”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元明时期以粮食等实物形式征收的赋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税粮是由“税”(国家财政收入)和“粮”(粮食实物)组成的复合词,特指元、明两代向百姓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形式。其征收方式因朝代和地域不同有所差异。

  2. 历史背景与演变

    •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两税法”,分夏税、秋粮两季征收。
    • 元代特点:北方按丁税(每丁纳粟2石)、地税(每亩3升)分征,南方则沿用南宋旧制,按田亩征粮。工匠、僧道等特殊户按地纳税,军户、站户享部分免税。
    • 明代调整:洪武九年(1376年)允许以银、钞、绢等折纳,逐渐向货币税过渡。
  3. 征收形式与意义
    税粮以实物为主,是国家财政和粮食储备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政权运转与灾荒应对。例如元代通过税粮控制粮食流通,保障军队和官僚体系供给。

  4. 相关拓展
    “税”在古汉语中从“禾”,与农产品征收相关,而“粮”强调其实物属性。明清后,随着货币经济发展,税粮逐渐被“一条鞭法”等货币税取代。

别人正在浏览...

本处垂晩祠山神颠颠痴痴堕弱反哺之情放长线钓大鱼方道風透工尺谱构缀关与很鸷皇陵画阙间断角丱介洁禁旅近人寄僧名疾竖僦邸酒泉纠杂鞠草絶肠考室鲲子阔荡老当益壮捞一把恋歌硫黄龙雷龙沫龙直迷鸟玟砧木槅纳宦平适乾策穷村熔岩身条身状十诫食顷孙权焘载屠岸涒汉文人化舞铙下濑船想穿小冯君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