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明 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元史·食货志一》:“ 成宗 大德 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復定 上都 、 河间 输纳之期。”《明史·食货志一》:“凡质卖田土,备书税粮科则,官为籍记之。”《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 九年,天下税粮,令民以银、钞、钱、绢代输。”
“税粮”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元明时期以粮食等实物形式征收的赋税。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税粮是由“税”(国家财政收入)和“粮”(粮食实物)组成的复合词,特指元、明两代向百姓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形式。其征收方式因朝代和地域不同有所差异。
历史背景与演变
征收形式与意义
税粮以实物为主,是国家财政和粮食储备的重要来源,直接关系到政权运转与灾荒应对。例如元代通过税粮控制粮食流通,保障军队和官僚体系供给。
相关拓展
“税”在古汉语中从“禾”,与农产品征收相关,而“粮”强调其实物属性。明清后,随着货币经济发展,税粮逐渐被“一条鞭法”等货币税取代。
《税粮》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由农民向政府缴纳的粮食和其他物品作为税收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用于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
《税粮》这个词由“禾”和“示”两个部首组成,"税"的拼音为"shuì",共计4个笔画;"粮"的拼音为"liáng",共计11个笔画。
《税粮》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尚书》中。在古代中国,统治者需要维持军队、官员和朝廷的日常开销,所以通过征收农民的粮食和其他物品作为税粮来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
《税粮》的繁体字形为「稅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税粮》一词的基本形态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1. 古代的君王往往依靠征收税粮来支持朝廷的开销。
2. 农民为了交纳税粮,常常辛勤耕种,以保证能够支付税赋。
征税、粮食、政府、缴纳、税收、财政
赋税、贡献、纳税
赏赐、补贴、减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