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谐辞的意思、谐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谐辞的解释

戏谑之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盖意生於权譎,而事出於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谐辞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通过语言形式或语义的巧妙配合,达到诙谐幽默效果的表达方式。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寓庄于谐”,即在轻松戏谑中传递深刻含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谐辞特指“以诙谐语调构成的词句,多用于讽刺或调节气氛”。这种修辞手法包含两类典型形式:

  1. 谐音双关: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制造双重含义,如古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与“情”谐音(《全唐诗》卷三六五);
  2. 语义错位:通过逻辑悖反形成幽默,如《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谏楚庄王葬马时所言“以大夫礼葬之”的讽谏手法。

从语言学发展角度看,谐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俳优文化,汉代王充《论衡》已记载“谐语”的劝谏功能。唐宋时期随着话本文学兴盛,谐辞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瓦舍中“说诨话者”专以谐辞娱众。

现代语境中,谐辞在相声、小品等表演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应用于广告文案创作。例如央视春晚经典小品《打工奇遇》中“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的台词,即通过谐辞实现社会批判(中国曲艺出版社《当代相声文本集》)。

该解释内容参考《汉语修辞学》(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谐辞”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诙谐嘲谑的文辞或言辞,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文中提到:“隐语之用……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这里的“谐辞”指通过幽默、戏谑的语言形式表达内容,常与“隐语”(谜语或双关语)结合使用,兼具娱乐性和讽喻功能。

  2. 词义构成

    • “谐”:本义为“和谐”,引申为诙谐、滑稽,如“诙谐”“谐谑”。
    • “辞”:指文辞或言辞。
      组合后强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的语言形式。
  3. 应用与扩展
    在文学创作中,谐辞常用于讽刺或劝诫,例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通过夸张的诙谐描写暗含讽刺。此外,古代文献中“谐辞”也与“辞给”(言辞敏捷)等概念相关,体现语言技巧的多样性。

  4. 现代关联
    现代语境下,类似“谐辞”的表达可对应脱口秀、相声等幽默艺术形式,但需注意其古典含义更侧重文辞的修辞性,而非单纯搞笑。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文心雕龙》相关研究或古代修辞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霜北郭先生不名誉草料场超胜犨墙槌轮刺拨打挤单辞大学堂砥节奉公动如脱兔东讨西伐方辇泛淘淘功饰关赏龟熸诡蹇裹脚皇道讳门豁朗简鉴戒心稽揆窘乏狷固栲栲儿科斗籍量中镣灶黎氓流贼倮身买道马牛风駡仗木鹤仙人淰淰俳句抛官平铺曝腮倾诈日西软郎当如汤灌雪山岭时运不齐思渴宋景诗透骨金万分危懔文辩文统诬逮小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