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杜口无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絶言,其利安在?”参见“ 杜口无言 ”。
杜口绝言(dù kǒu jué yá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为“堵住嘴巴,断绝言语”,引申指因忌讳、恐惧或极度谨慎而彻底保持沉默,拒绝发表任何言论。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析:
“杜”本义为堵塞、封闭(如“杜门谢客”),“口”指嘴巴。合指紧闭双唇,拒绝开口说话。
“绝”意为断绝、彻底停止,“言”指言语。强调完全中止表达,不留余地。
形容因畏惧祸患、避讳敏感话题或极度失望而选择彻底沉默,不再发表意见。
例:面对强权压迫,士人杜口绝言,朝堂一片死寂。
该成语源自《汉书·杜周传》:
“杜周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众庶杜口,道路以目。”
此处“杜口”指百姓因恐惧刑罚而不敢言,后演变为“杜口绝言”,强调沉默的彻底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卷。
缄口不言、噤若寒蝉、三缄其口(均强调因顾虑而沉默)。
畅所欲言、直言不讳、侃侃而谈(指毫无保留地表达)。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杜口绝言”源于汉代政治高压下的集体沉默现象,后固化形容因畏惧彻底禁声。
来源:刘洁修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
释“杜”为“堵塞”,引《史记》“杜口裹足”佐证其表“主动封闭言语”的用法。
来源: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
多用于描述对敏感议题的回避态度,如:
舆论监管下,网民对某些事件杜口绝言。
语境提示:含消极色彩,暗指被迫或无奈的沉默。
“杜口绝言”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指闭住嘴巴、完全不说话的状态,通常用于形容因理亏、无法辩驳或主动保持沉默的情形。近义词为“杜口无言”。
最早见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文中记载,世亲菩萨因曾用言语毁谤大乘佛教,后醒悟并感叹:“舌为罪本,今宜除断”,最终选择“杜口绝言”以补过自新。
“罪证俱在,他张口结舌,杜口绝言。”
“杜口绝言”强调因特定原因主动或被动停止言语,既有自我反省的积极含义,也可描述理屈词穷的窘态。其典故与佛教文化相关,增添了历史深度。
阿倾变服并船毕岁倡馆长懋长头城雕慈躬待诏黨人道明大族丁则洞獠芳芷泛龙舟丰登庚穴贵诞还立恨命鸿鹄谋黄貂较切局琐开篇懒别设六面印笼制陋远梦熊之喜缅维敏学木禺人女红排阁盘根问底偏房前鉴穷凶僛舞三握发少可伸义诗室手定黍穣私贴塌坊倓钱痛心绝气脱迹托运费往生危地窝贜香钩相进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