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鹿的意思、得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鹿的解释

(1).《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詎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后遂以“得鹿”指虚幻的人世富贵。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七:“谁知叹亡羊,但喜有得鹿。”

(2).《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文选·班彪〈王命论〉》“至比天下於逐鹿” 李善 注引《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后以“得鹿”比喻取得天下。 唐 温庭筠 《经五丈原》诗:“下国 卧龙 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鹿"是汉语中具有典故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逐鹿典故的延伸。《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指出,"得鹿"本指猎获鹿类动物,后引申为通过争夺获得政权或重要利益,常与"逐鹿"形成语义关联。其词义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本义层面 根据《说文解字》对"得"的释义,"行有所取也","得鹿"字面即指通过狩猎行为获取鹿类猎物。这种用法在《诗经》时代已有记载,如"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小雅·吉日》)中虽未直言得鹿,但描绘了周代贵族田猎场景。

二、政治喻义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说韩信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此处"鹿"已转喻帝位。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六韬》云:"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形成"得鹿者王"的政治隐喻。

三、哲学意涵 《列子·周穆王》载郑人得鹿寓言,通过"忘鹿得鹿,得鹿忘鹿"的哲学叙事,揭示得失无常的辩证关系。宋代林希逸《列子口义》解此典时强调:"得者非真得,失者非真失",赋予该词道家哲学色彩。

现代汉语中,"得鹿"多用于文学创作与历史评论,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楚汉相争时,曾以"刘项得鹿"喻指政权更迭的本质。该词的活用体现了汉语典故词"以物喻事"的独特表现力。

网络扩展解释

“得鹿”是一个具有双重典故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文学意象综合理解。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基本释义

“得鹿”一词源于古代典故,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 指虚幻的人世富贵
    源自《列子·周穆王》中“蕉鹿梦”的寓言:郑国樵夫偶得一头鹿,藏于蕉叶下,后来忘记藏处,竟以为是一场梦。另一人根据他的描述找到鹿,引发“究竟是谁在做梦”的哲学思考。此典故比喻荣华富贵如梦境般虚幻,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宋代陆游诗句“谁知叹亡羊,但喜有得鹿”即用此意。

  2. 喻指取得天下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及《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将争夺政权比作逐鹿。唐代温庭筠《经五丈原》中“中原得鹿不由人”即用此典,暗喻诸葛亮虽辅佐蜀汉却未能助其夺取天下。

二、延伸解析

三、现代使用

当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其指向。例如:


以上解析综合了《列子》《史记》等典籍及历代诗文用例,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男鞭哨标牌禀明不寻思惩一警百传餐除拂春江花月夜厝心大猪蹄子得宠方外游赶罗甘心如荠狗盗勾绘衮绣黑天何勿花卷欢欣欢靥环瞩胡大会兵火人景撰晋竖开晨孔彰媿怍劳什骨子略尽了劣两上领律准明熀熀漠北攮刀子袅袅娉娉襁属轻趫亲生子女埽轨声口省旷时珍手足霜娥苔钱梯阶透剑门托鉢痿阳诬秽吴门卒五色无主乌玉玦消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