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表面平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戮 謖 以谢众……於是以 亮 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曹操 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孙 吴 ,然困於 南阳 ,险於 乌巢 ,危於 祁连 ,偪於 黎阳 ,几败 伯山 ,殆死 潼关 ,然后伪定一时耳。” 卢弼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伪定者,言虽定一时之功,而有心於篡 汉 ,故曰‘伪’。”
“僞定”是一个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读音为wěi dìng,意为“表面平定”或“暂时安定”,常用于描述通过非正统手段达成的短暂稳定状态。其核心在于强调“伪”,即这种平定并非出于正当性或长远性( )。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注解中。裴松之引用晋代习凿齿《汉晋春秋》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后伪定一时耳。”
此处以曹操为例,指他虽用兵如神且平定北方,但因有篡汉之心,其功业被视为“伪定”()。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进一步解释:
“伪定者,言虽定一时之功,而有心于篡汉,故曰‘伪’。”
即强调成就的“不正当性”:即便取得短期功绩,若动机不纯(如怀有篡位意图),则被定义为“伪定”( )。
该词多用于历史分析或文学评论,形容通过权谋、武力等手段建立的短暂秩序,暗含对正当性与持久性的否定。例如评价割据政权的合法性时,可引用此概念。
《僞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伪装、假扮。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夂部)和⺼(月部),总共有10画。
《僞定》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最初的写法是「僞訂」,其中「僞」表示伪装,「訂」表示规定。后来,「訂」的部分被简化为「定」,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写法。「僞訂」也是《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汉字字典中的收录字。
在繁体字中,「僞定」仍然保持原有的写法,没有经过过多的简化和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僞定」的构造稍有不同。例如,在小篆字形中,「僞訂」的写法是「仿定」,其中的「仿」表示伪装,而「定」表示规定。在隶书、楷书、行书等写法中,也存在一些变化,但整体结构上基本保持一致。
1. 他为了逃避嫌疑,一直在伪装成别人的样子。
2. 这位演员在电影中巧妙地假扮成一个警察,令观众大吃一惊。
组词:伪装、假扮、伪造。
近义词:伪装、假冒、伪造。
反义词:真实、原貌、真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