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的意思、胶东大鼓的详细解释
胶东大鼓的解释
[Jiaodong dagu-ballad sing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small drum]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分北、东、南三路。表演形式灵活,一般是演员击书鼓、钢板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词语分解
- 胶的解释 胶 (膠) ā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胶质。胶原。鳔胶。乳胶。万能胶。如胶似漆。胶合板。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胶。胶鞋。胶皮。胶布。 有黏性
- 大鼓的解释 ∶最大和发音最深沉的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用鼓 ∶曲艺的一种,表演者连说带唱,以鼓、板、三弦等伴奏。由于地区和方言、曲调的区别,分京韵大鼓、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详细解释.打击乐器。大型鼓类的俗称。常指我国
网络扩展解释
胶东大鼓是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传统曲艺形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历史起源
- 起源时间:创始于清嘉庆年间(约1796-1820年),由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流派,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另有记载称其萌芽于乾隆初年(约1736年),距今约260年。
- 早期名称:初名“盲人调”,因早期表演者多为盲人,且兼具说书与占卜功能。
- 定名与发展:1942年抗日根据地改革盲艺人组织,梁前光融合多地唱腔形成“梁派大鼓”,1949年正式定名“胶东大鼓”。
二、艺术特色
- 表演形式:以说唱为主,一人或两人配合,使用书鼓、钢板(月牙形与长方形)击节,三弦、二胡伴奏。
- 音乐结构:板腔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包括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 风格特点: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兼具高亢明快(北路)、质朴说唱(东路)、融合戏曲元素(南路)等流派特色。
三、流派分布
- 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唱腔高亢婉转,代表艺人周德香、梁前光。
- 东路:以文登、荣成为中心,曲调质朴,代表“彭调”彭润芝。
- 南路:莱阳、即墨等地,吸收茂腔、弹词等元素,风格独特。
四、社会价值与现状
- 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盲艺人通过改编曲目宣传抗日,如《打大黄家》等作品。
- 传承危机:目前仅存少数传承人,如莱阳市仅6人组成的宣传队。
- 保护措施:被列入烟台市级非遗名录,开展培训班推动活态传承。
五、定义总结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的鼓曲艺术,以板腔体唱腔、说唱结合为特征,分北、东、南三路,兼具历史价值与地域文化特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曲目或当代传承案例,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详细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中国胶东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表演和击鼓的艺术形式。胶东大鼓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常由一名或多名演员表演,以鼓点、拍子和歌唱传递戏剧情节和表达情感。
词义解析
胶东大鼓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胶东地区传承至今的大鼓艺术形式。
拆分部首和笔画
胶(胆旁、日)+ 东(一字蛇足、丨、一字蛇足)+ 大(大字头、 一丨、一)+ 鼓(音旁、士)
来源
胶东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发展于山东胶东地区。据传,胶东大鼓最初源于农民和渔民间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戏剧性质的演出形式。
繁体
胶東大鼓
古时候汉字写法
胶東大鼓
例句
他们通过胶东大鼓的演出,向观众展示了胶东地区的传统文化。
组词
胶东、胶东地区、大鼓、艺术形式、音乐节奏、表演形式、鼓点、拍子、歌唱、戏剧情节、表达情感
近义词
山东大鼓、东胶大鼓
反义词
其他曲艺形式,如相声、评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