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胶东大鼓的意思、胶东大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胶东大鼓的解释

[Jiaodong dagu-ballad sing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small drum]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分北、东、南三路。表演形式灵活,一般是演员击书鼓、钢板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胶东大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地区。它起源于清代中期,以方言演唱为基础,融合了说唱、击鼓和器乐伴奏等艺术形式,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该曲种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一、使用胶东方言演唱,唱腔包含[大慢板]、[快板]等板式变化;二、表演形式以单人站唱为主,演员左手持钢板、右手执鼓槌,配合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三、传统曲目涵盖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题材,代表作品包括《五虎平西》《紫金镯》等(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地方戏曲数据库)。

现存传承体系中,烟台、青岛两地保留着完整传承谱系。烟台市群众艺术馆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传承人有9位,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位。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已在27所中小学开设大鼓传习课程(来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年度非遗保护工作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胶东大鼓是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传统曲艺形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历史起源

  1. 起源时间:创始于清嘉庆年间(约1796-1820年),由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流派,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另有记载称其萌芽于乾隆初年(约1736年),距今约260年。
  2. 早期名称:初名“盲人调”,因早期表演者多为盲人,且兼具说书与占卜功能。
  3. 定名与发展:1942年抗日根据地改革盲艺人组织,梁前光融合多地唱腔形成“梁派大鼓”,1949年正式定名“胶东大鼓”。

二、艺术特色

  1. 表演形式:以说唱为主,一人或两人配合,使用书鼓、钢板(月牙形与长方形)击节,三弦、二胡伴奏。
  2. 音乐结构:板腔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包括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3. 风格特点: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兼具高亢明快(北路)、质朴说唱(东路)、融合戏曲元素(南路)等流派特色。

三、流派分布

四、社会价值与现状

  1. 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盲艺人通过改编曲目宣传抗日,如《打大黄家》等作品。
  2. 传承危机:目前仅存少数传承人,如莱阳市仅6人组成的宣传队。
  3. 保护措施:被列入烟台市级非遗名录,开展培训班推动活态传承。

五、定义总结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的鼓曲艺术,以板腔体唱腔、说唱结合为特征,分北、东、南三路,兼具历史价值与地域文化特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曲目或当代传承案例,可参考来源网页中的详细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徒生童话集闭关锁国蝉娟醇懿寸诚挫折待物大律倒插砥鍊堕髻躲穷房匳返生香梵音飞弓风幔干阑羔皮构变构哄固氮孤风哼唱胡姑姑假姨姨回纵伙颐极网缉治鞫劾鞠訩考击肯确累囚列宁主义灵绣落英美其名曰内兄弟虔敬黔剧倾巧倾销亲人惸弱诠序人杰地灵日削月割蛇头蝎尾石料舐痔树兰四美通博土偶齆鼻头握雾拿云兀兀腾腾鏬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