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名节得以保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若是同年生并时长,在旁边听得,阻拦拉住,不但 巫娘子 完名全节,就是 赵尼姑 也保全身躯。” 清 李渔 《比目鱼·回生》:“没遮拦,拚一个完名全节,两命俱删。” 清 李渔 《意中缘·遣媒》:“不意此女是闺中豪杰,极有智谋,不但不中他的诡计,反把贼子沉于水中,依旧完名全节,回到故乡。”
完名全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保全自身的名誉与节操,使之不受玷污或损害。以下从语义、文化背景及权威出处进行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组合后强调通过坚守道德准则,维护名誉与操守的完整性。
整体释义
指在逆境或诱惑中坚守原则,不妥协、不屈服,以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与社会声誉的完好无损。常见于描述忠臣、志士的高洁品行。
此成语深刻体现儒家“名节重于生命”的价值观: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保全名誉与节操,不受玷污。” 例引清代李渔《怜香伴·拷婢》:“务期完名全节,不得稍有瑕疵。”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567页)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保持名誉和节操的完美无缺。” 强调其常用于士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1289页)
《宋史·忠义传》
记载南宋遗民谢枋得拒仕元朝,绝食殉国,时人誉其“完名全节,照耀千古”。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977年,卷454)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评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完名全节以遁世,非忘世也”,指出其退隐实为保全气节。
(来源:中华书局《读通鉴论》,1975年,卷十)
完名全节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尊严与道德操守的最高追求,强调在伦理困境中以生命维护名誉与气节的完整性。其精神内核源于儒家“杀身成仁”的价值观,并通过历史人物事迹(如文天祥、陶渊明)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宋史》《读通鉴论》等原始文献。
“完名全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án míng quán jié,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人在经历事件或困境时,能够保全自己的名誉和节操,不被外界影响或玷污。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性格品质完美无缺”,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摆掣暴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采矿惭凫企鹤传杯岱斗點僉顶心东汇焚牧焚书坑儒复阳耕者有其田工程师滚调豪望厚结华北平原化期回天无力虎入羊群甲殻动物岌峇记录进贤用能九旒冕军界口诵心维累累路引麻豆媒主免礼俛仰镆干陪音平均地权侵克钦亲七祀入梦三十六物山头主义韶亮圣裔水柜恕亮螳臂扼辙啼謼题评突头突脑晚志文中虎污毁戊夜陷坑小隶狎熟斜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