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见《礼记·祭法》。《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国癘之文,尚标七祀;良药之市,亦载三医。”
“七祀”是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制度,具体指对七类神灵或对象的祭祀,体现了古代礼制中对自然、社会及祖先的崇敬。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七祀是周代礼制中的祭祀体系,包含司令、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七种对象。这些祭祀对象分别对应不同职能的神灵或自然力量,如户(门神)、灶(灶神)、国门(城门守护神)等。
祭祀对象解析
文献依据
该制度最早记载于《礼记·祭法》,后《旧五代史》等史书亦有提及,如“国疠之文,尚标七祀”。
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七祀”可引申为对事物极度重视或恭敬的态度,但此用法较少见,主要仍用于历史与礼制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细节,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七祀》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在古代封建祭祀制度中,指丞相、宰辅等七位高官主持国家祭祀仪式”。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的祭祀制度,表达了尊奉上级、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和正式性。
《七祀》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一”和“示”。
拆分笔画为7画。
《七祀》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封建祭祀制度,当时七位地位极其崇高的高官分别主持国家祭祀仪式,被称为“七祀”。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
《七祀》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七祀」。
在古时候,「七祀」的汉字写法和现在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被任命为丞相,负责主持国家的七祀仪式。
七正祀、祭祀、社稷七祀、世祀、国丧乃七祀、七宗祀等。
七正祀、七宗祀
九祀,五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