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轻视敌寇。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 不可启,寇不可翫。” 宋 欧阳修 《论盗贼事宜札子》:“今之谋臣,不识已形之祸,以患为乐,以危为安,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明史·孙传庭传》:“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 秦 。相与譁於朝曰:‘ 秦 督翫寇矣。’”《清史稿·高宗纪二》:“﹝ 乾隆 十一年三月﹞戊寅, 庆復 至 打箭鑪 ,劾 李质粹 等老师翫寇,请续调官兵进勦,允之。”
(2).引申为助长寇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废帝 怒曰:‘ 德钧 父子握彊兵,求大镇,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 ,虽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翫寇(wán kòu)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翫”和“寇”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对待敌人或匪寇采取轻慢、疏忽的态度,甚至纵容其势力坐大,多用于批判军事或政治上的失职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翫(wán)
本义为“习以为常而不重视”,引申为轻慢、玩忽、懈怠。《说文解字》释为“习厌也”,即因熟悉而失去警惕。如《左传·僖公五年》中“翫岁而愒日”,即指荒废时日。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寇(kòu)
指盗匪、入侵者或敌寇。《说文解字》释为“暴也”,强调其暴力掠夺性质。古代文献中多指外敌或叛乱势力,如“倭寇”“流寇”。
来源:《说文解字》。
“翫寇”为动宾结构,字面意为“轻慢敌寇”,实际指因麻痹大意而纵容敌人,导致祸患扩大。其用法隐含强烈批判色彩,常见于史书对将领或官员失职的指责。例如:
《明史·熊廷弼传》:“廷臣犹以翫寇为辞,劾廷弼欺罔。”
(指朝臣批评熊廷弼对后金军队疏于防范,有纵容之嫌。)
军事策略批判
古代兵家强调“知己知彼”,若将领因轻敌或懈怠而放任敌人壮大,即被斥为“翫寇”。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盲目轻敌。
来源:《孙子兵法》曹操注。
政治治理警示
引申至为政领域,指官员对地方匪患或叛乱处置不力,酿成民变。如清代魏源《圣武记》批评某些官员“养痈遗患,实同翫寇”。
来源:魏源《圣武记》卷九。
“翫寇”在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其警示意义仍存:警惕对隐患的麻痹心态,适用于安全管理、危机应对等领域。例如,对网络威胁的疏忽可类比为“翫寇”,强调主动防范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翫寇”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词构成
二、核心词义 指对敌人或入侵者采取轻慢态度,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可启,寇不可翫”。原句强调对晋国扩张要保持警惕,对入侵者不可掉以轻心()。
三、引申含义 因轻视敌人而间接助长其势力,如宋代欧阳修在《论盗贼事宜札子》中批评官员“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即指责当权者因局部胜利产生轻敌心态()。
四、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政论、史籍中,现代汉语已罕用。需注意其与“玩寇”的异形词关系,二者表意相通,但“翫”为古体写法。
建议:如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左传》《欧阳修全集》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当前搜索结果均来自网络释义,权威性有限,可能存在释义简化的情况。
鼈甲禀承部系彩气朝宿潮汐能扯鼓夺旗澈声垫圈洞识媠媠独生子分北風火墻封隅浮积稾砧灌浆糊函寄恨命坚悍贾肆机床击分金罚锦幔进退消长金赀近祖击排冒没涓露龛赭励兵秣马六驳艛舰毛烘烘蒙戎麋肤内用诺臯陪从飘洋过海清啭秋英起义臞儒神态自若神羊松果宿旧擡迭通宾頽放土蛮猥多无门矹矹吴岫祥灵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