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轻视敌寇。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 不可启,寇不可翫。” 宋 欧阳修 《论盗贼事宜札子》:“今之谋臣,不识已形之祸,以患为乐,以危为安,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明史·孙传庭传》:“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 秦 。相与譁於朝曰:‘ 秦 督翫寇矣。’”《清史稿·高宗纪二》:“﹝ 乾隆 十一年三月﹞戊寅, 庆復 至 打箭鑪 ,劾 李质粹 等老师翫寇,请续调官兵进勦,允之。”
(2).引申为助长寇势。《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废帝 怒曰:‘ 德钧 父子握彊兵,求大镇,苟能败 契丹 而破 太原 ,虽代予亦可。若翫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翫寇”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词构成
二、核心词义 指对敌人或入侵者采取轻慢态度,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可启,寇不可翫”。原句强调对晋国扩张要保持警惕,对入侵者不可掉以轻心()。
三、引申含义 因轻视敌人而间接助长其势力,如宋代欧阳修在《论盗贼事宜札子》中批评官员“见盗贼虽多而时有败者,遂生翫寇之意”,即指责当权者因局部胜利产生轻敌心态()。
四、使用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政论、史籍中,现代汉语已罕用。需注意其与“玩寇”的异形词关系,二者表意相通,但“翫”为古体写法。
建议:如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左传》《欧阳修全集》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当前搜索结果均来自网络释义,权威性有限,可能存在释义简化的情况。
《翫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以游戏、娱乐的心态看待、对待患难或敌人。
《翫寇》由部首“羽”和“宀”组成,部首“羽”表示与鸟类相关的事物,它的拼音是“yǔ”。它的总笔画数是 9;其中部首“宀”表示与屋宇、建筑相关的事物,它的拼音是“mián”,笔画数是 3。
《翫寇》一词来源于相关的古代文献和古代汉字书法作品。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翫寇」。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翫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汉字的形体呈现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因此曾经存在不同的汉字书写形式。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参考古代文献和古代字典。
他不以敌人的困境为乐,而是表现出翫寇的态度。
近义词:嬉笑怒骂、戏谑嘲讽
反义词:痛恨、仇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