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殄悴 ”。1.困穷,困苦。《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书·王莽传上》引作“殄顇”。《晋书·殷浩传》:“华夏鼎沸,黎元殄悴。”《宋书·谢晦传》:“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凡百有殄瘁之哀,苍生深横流之惧。” 明 唐顺之 《与王北涯苏州书》之三:“感慨平生,可胜悲怛!至於殄瘁之嘑,则海内志士之所同也。”
(2).凋谢;枯萎。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以朝菌之耀秀,不移晷而殄瘁;类春华之暂荣,未改旬而凋坠。” 唐 白居易 《养竹记》:“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宋 苏辙 《汝州谢雨文》:“自春徂夏,旱飢为苦。麰麦殄悴,禾未出亩。”
“殄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tiǎn cuì,由“殄”(意为灭绝、尽)和“瘁”(意为劳苦、疾病)组合而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困穷、困苦
指人或国家处于极度艰难、贫病交加的境况。
凋谢、枯萎
描述植物因环境恶劣而衰败,或事物因缺乏生机而消亡。
需注意语境适配性。若用于书面表达,可参考古籍用例;口语中建议替换为更通俗的词汇(如“困苦”“凋谢”)。
《殄瘁》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它包含了“殄”和“瘁”这两个字,它们的组合起来意味着经历艰难困苦,全力以赴,不惜消耗力量和精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殄瘁》的部首是“殳”和“疒”。其中,“殳”是一个古代兵器“戈”的变形,表示“砍杀”的意思;而“疒”是表示“疾病”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26画。
《殄瘁》一词始见于《左传·哀公十年》一书,形容政治家、文化名流等在为国家社稷或个人追求中倾尽全力,甚至耗尽精力、生命,牺牲自己的命运。
在繁体中,这个词汇的写法为「殄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殄瘁」的写法略有不同。字义概括与现代形式相似,但其字形图案可能会有微小变化。
1. 他为推动社会进步殄瘁奋斗。 2. 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殄瘁的努力。
组词:殚殉(dān xùn)、殚诚(dān chéng)、瘁民(cuì mín)
近义词:竭尽全力、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反义词:安乐、安逸、悠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