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的意思、望道的详细解释
望道的解释
谓敬慕有道之人。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五:“ 汤 之执中立贤,与 文 之视民望道, 武 之不泄不忘,并非事也,心也。”
词语分解
- 望的解释 望 à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专业解析
“望道”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及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义:
- 望: 本义为向远处看、眺望。引申为盼望、期望、景仰、仰慕。
- 道: 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真理、规律、学说、思想体系(如儒家之道、道家之道)、道德规范、方法、技艺等。
- 组合义: 字面可理解为“望着道路”或“眺望道路”。但这只是其最基础的含义,在实际使用中,其引申义更为核心和常用。
-
引申义(核心含义):
- 仰慕、追求真理或正道: 这是“望道”最主要的含义。指对真理、大道、正确的学说或高尚的道德境界心怀敬仰,并努力追求、学习与实践。
- 例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虽未直接出现“望道”,但体现了士人对“仁道”的追求精神,与“望道”内涵相通。更直接的体现是后世学者对圣贤之道的向往与学习,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这种“向往”即是“望道”心态的写照。
- 特指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与研习: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尤其在宋明理学兴起后,“道”常特指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圣人之学。“望道”即表示对儒家之道的尊崇、向往和学习。
- 例证: 明代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学说本身即是对儒家之“道”的阐释与发展。学习阳明心学,即可视为一种“望道”行为。
使用提示:
- “望道”是一个比较文雅、书面化的词汇,常用于表达对高尚理想、真理或特定学说(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向往与追求。
- 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对“道”的敬仰、渴望和求索。
- 近义词包括:求道、慕道、向道。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标准,对“望”、“道”二字有详尽解释,其组合义“望道”虽未单独列条,但根据两字的核心释义(“望”有“敬仰”义项,“道”有“道理;真理”义项),可推导出其“仰慕真理/正道”的核心含义。建议查阅该词典“望”和“道”词条。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为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对“道”的哲学、文化含义有深入阐释(如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为理解“望道”中“道”的深层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查阅该词典“道”词条。
- 《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强调贤者自身需明道(昭昭),方能教化他人。这种对“明道”的追求,是“望道”的实践目标。体现了儒家对“道”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望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望道”指敬慕或追求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强调对道德境界的向往。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徐渭《代云南策问》中的例句:“汤之执中立贤,与文之视民望道,武之不泄不忘,并非事也,心也。”
二、延伸内涵
- 行为层面
表现为对他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崇敬,如“望道者”常指仰慕圣贤之人。
- 目标层面
可引申为追求高尚品德与精神修养,如现代用法中“望道讲读会”等文化活动的命名,即体现对知识道德的追求。
三、使用场景
- 文学语境:多用于描述对先贤或道德典范的敬仰,例如:“徐志摩、田汉等在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试图提高国民美学修养”。
- 现代引申:也可比喻对理想或真理的追寻,如电影《望道》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背景,暗含“追寻真理”之意。
四、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问道”区别:“问道”侧重探寻方法或真理,而“望道”更强调对已有道德典范的敬慕与追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代云南策问》原文或电影《望道》相关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铜鞮簿对草室长名榜谄冒辍毫栖牍翠琅玕大科大鑪单独概念彫伤夺冠方长宜访德复叠抚会福州戏花车蹇鄂焦燎蕉麻骄尚节哀介丘九鼎一丝宽闲来月繿縿凌压令音临崖失马刘白柳眉梦蕉麋鹿姿明降蹑级潘水抛荒僻鄙迫视青州群仆软资源濡首上升煞账声利场泝流天各一方铜点徒尔违返伪经稳请五大运动武功崄阨相衮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