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和善的语音。 晋 陶潜 《劝农》诗:“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2).善言,美好的言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鉴下》:“ 谢公 云:‘长史( 王濛 )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 刘孝标 注引《王濛别传》:“商略古贤,显默之际,辞旨劭令,往往有高致。”
“令音”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lìng yīn,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和善的语音
指温和、友善的说话声音,常用于描述言辞或语调的亲和力。例如晋代陶潜《劝农》诗中的“熙熙令音,猗猗原陆”,以自然景象的和谐比拟声音的悦耳。
善言,美好的言辞
强调言辞本身的美好或内容的高雅。如《世说新语·赏鉴下》提到“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借以赞美人言语精炼且富有深意。
词素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艺术评论或历史文献中,既可形容自然和谐的声音(如诗歌中的鸟鸣、琴声),也可指人际交往中的得体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解释(如、2、4)仅概括字面含义,而更高权威来源(如、5)通过古籍引用提供了更具体的语境。例如陶潜诗句与《世说新语》的例证,使词义更立体。
“令音”是一个兼具听觉美感与言辞修养的古典词汇,适用于描述声音或语言的优美特质。
《令音》是由“令”和“音”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指令或命令的声音。
“令”字是由“人”部和“令”部组成,担任“主”的部首为“人”,“从”的部首为“令”,总共有5画。
“音”字是由“音”部组成,总共有9画。
《令音》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卷七十二·五行志》:“朱雀曰瑞共音曰令音,锺曰鸾共音曰会音。”在古代,朝廷内的政令传达多采用歌舞等音乐表演形式,所以这里的“令音”指的是朝廷的政令声音,后来衍生为一般指令或命令的声音。
《令音》在繁体中写作“令音”,部首和字形与简体相同。
古代的《令音》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字形为“令音”,用的是古代的字体。
1. 听到令音下达的命令,士兵们纷纷行动起来。
2. 领导发出令音,要求大家加班加点完成任务。
- 令人痛心:引起人们痛苦或伤心的。
- 令人难忘:让人难以忘记的。
- 号令:指令、命令。
指令、命令、号令、口令
应答、遵从、听从、服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