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鉢的意思、纳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鉢的解释

亦作“ 纳宝 ”。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 金 、 元 时国君的行营。 元 周伯琦 《<扈从诗>前序》:“啟行至 大口 ,留信宿,歷 皇后店 皁角 ,至 龙虎臺 ,皆纳鉢。犹 汉 言顿宿所也。”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一:“纳宝盘营象輦来,画帘毡暖九重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鉢(nà bō)是元代蒙古语词汇的音译,特指皇帝出行时的临时行营或驻跸之所。该词主要见于元代文献,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政治制度特点。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1. 本义

    指帝王巡幸、狩猎或征战途中搭建的临时营帐,具有移动性特征。元代文献中常称“车驾行幸宿顿之所”为纳鉢(《中文大辞典》,1962)。

  2. 功能延伸

    后引申为帝王外出时的行宫或临时行政中心,兼具居住与处理政务的功能。例如《元史·兵志》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谓之飞放。其宿顿之所,名曰纳鉢。”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特征

  1. 四时迁徙制度

    元代皇帝沿袭辽金“四时捺钵”制度,按季节迁移纳鉢地点:春季在滦河(今河北承德一带),夏季在察罕脑儿(内蒙古锡林郭勒),秋季在龙冈(河北张北),冬季在冀州(河北冀县)。

  2. 政治象征意义

    纳鉢不仅是居所,更是国家权力移动的象征。重大朝会、外交接待常在纳鉢举行,如马可·波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在纳鉢接见使臣的场景(《马可·波罗游记》卷三)。

三、文献例证

四、现代研究参考

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纳鉢制度体现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其选址多兼顾水草资源与战略防御需求。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亦指出,纳鉢的布局仿照蒙古包形制,外围设“禁围”警卫,内部按等级划分区域。


参考文献来源

  1. 《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
  2. 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元朝捺钵制度新探》
  4. 台湾“中研院”《辽金元捺钵制度的文化嬗变》(2018)

    注:古籍原文可访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现代研究文献可通过知网(cnki.net)或JSTOR平台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纳鉢”是古代契丹语的音译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含义
    该词在汉语中对应“行在”或“行营”的概念,特指辽、金、元时期君主外出时的临时居所或驻扎营地。

  2.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nàbō,两字均为左右结构。亦作“纳宝”,属于同词异写形式。

  3. 词源与历史背景
    源自契丹语,后为元朝沿用。例如元代周伯琦在《扈从诗前序》中记载,皇帝巡行至龙虎台等地时,将临时驻跸处称为“纳鉢”,意为“顿宿所”(即短暂停留的住所)。

  4. 文献例证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提到“纳宝盘营象辇来”,此处“纳宝”即“纳鉢”,描述帝王车驾抵达行营的场景。

“纳鉢”是反映辽金元时期游牧政权政治生活的重要词汇,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指代君主移动性驻地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靉靅百不失一百壹并膀波累不枉酲醉车注传唱创收赐腥胆欲大而心欲小贰公烦歊反应式忿鸷告匿贵信寒心消志画土分疆奸咎艰拙急激金丝燕九夏考覈刻廉旷遗陵谨陋区茅盈马褥子面目全非民庭喷玉颇颇菩萨侵蔽轻口薄舌琼宫湫湄认同上进少陪胜壤拾弄水米不黏牙蜀纹淘融沓匝填阬满谷调皮鬼蹄腿同心并力谓如辖床飨帝向搨消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