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和笠帽。 明 沉采 《千金记·北追》:“乘骏马雕鞍,向落日斜阳岸。伴簑笠纶竿,我只待钓西风 渭水 寒。” 清 戴名世 《田字说》:“负耒耜,荷簑笠。”
“蓑笠”的正确写法为“蓑笠”(“簑”是“蓑”的异体字),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蓑衣和笠帽,即古代用草、棕毛或麻编织的防雨工具。蓑衣为披在身上的斗篷,笠帽为戴在头上的遮阳挡雨帽,常见于农民、渔夫、樵夫等户外劳作者。
二、分解释义
三、用途与文化意象
四、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古典诗词或民俗研究资料。
簑笠是一个汉字词,用来指代一种用于遮阳雨的灵巧工具,即草帽。
簑字由竹部和衣部组成。竹部表示字义,衣部表示发音。簑字的笔划数为18画。
簑字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字书上。簑在古代表示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笠子,用于遮挡阳光或雨水。
在繁体字中,簑字的写法为簑,保持了简体字的形态。
古时候的簑字也被认为是簌字的别字,书写形式略有不同。簑字的上部为“米”字,下部为“竹”字。
1. 他头戴簑笠,踏着雨水,独自闲游在田间。
2. 那位农民悠闲地坐在树下,戴着一顶簑笠,一边唱着歌,一边看着田里的庄稼。
簑笠没有其他常用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就是指代一种特定的物品,很少与其他字词组成固定词组。
簑笠的近义词包括:草帽、竹笠、斗笠。
簑笠的反义词没有固定的词汇表示,但可以用没有遮阳雨功能的物品作为反义,如裸头、无遮蔽物。
【别人正在浏览】